2020.12.19.听徐圻教授谈“文明对话与历史变局”
徐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曾担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贵阳孔学堂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020年12月19日9点30分,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811场在明伦堂开讲。
曾多次在孔学堂文化讲坛上与听众分享自己思想成果并受到热烈欢迎的徐圻教授带来了他的最新文化思考——“文明对话与历史变局”。
徐圻教授首先把听众带到“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上来。长期以来,学术界在界定这两个概念时提出过不少见解,弄得比较复杂。徐教授从文明和文化在功能和表现方式上的区别这个角度来解说这两个词。
他认为,“文明趋同,文化存异”,可以作为区别“文明”和“文化”的一种解读。自从人类摆脱蒙昧状态以后,文明一直处在一个趋同的、普世的、“同质化”的发展过程中或发展方向上。文明越发展,其类型就越少、其体量就越大、其空间就越集中,这就是“文明趋同”。但文化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文化存异”。因为人和人、族群与族群、不同生活方式之间,是千差万别的。在文明“共同体”之下,不同的“活法”之间能够相容,却不见得相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化的个性不能丢,也丢不了。费孝通先生的著名描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揭示了文化的特点;而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则说明了文明的趋势。
徐圻教授强调:在文明或文化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强势文化,或者说先进文化,愈发彰显其影响力、渗透力、统治力,这是一种规律性现象。文明也好,文化也罢,是一定要讲先进和落后的,先进的文化也就是具有普遍价值、对其他文化具有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曾经是这样的文化,比如汉唐时期的文化;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也秉持这样的取向和目标。因此,强调“中国特色”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前提,而追求“普遍价值”则必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谈到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大变局时,徐圻教授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最高境界其实很简单:以整个民族为衡量标准,中华民族要成为“最优秀的人类群体”;以个人素养为评价标准,每个中国人都要成为“现代文明人”。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个思想前提。文化的修复、发展、振兴、强盛不能向后看、不能复古,一定要往前走,与时代和文明的步伐同步。还要强调一点:文化主要不是用来交锋的,而是用来交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尤其如此。
徐圻教授学贯中西,他的讲座有广度、深度,同时生动、风趣,张弛有度、娓娓道来,现场100多名贵阳市民和大学生聚精会神、饶有兴味地听了两个小时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徐圻教授还跟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