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讲述非遗文化”活动在绣花溪非遗生活馆顺利进行……
2021年7月16日,由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贵州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贵阳市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协办、贵州省天之物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贵州中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讲述非遗文化”活动在绣花溪非遗生活馆举行。
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徐丽娟、四级主任科员王栋,资源建设部部长鲁楠,贵阳市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文化馆馆长曹新,花溪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长李梅等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以讲述贵州非遗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由贵州师范大学三级教授,研究生导师,文物博物研究馆员吴晓秋担任主讲老师,讲述“侗鼓与贵州少数民族”故事。
铜鼓是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独具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礼器和重器,象征着权力、地位和财富,产生于南方民族尚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形成的年代上可推至春秋,共分为八大类型。铜鼓神秘的社会功能和丰富的纹饰造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众与不同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在它形成和发展的二千多年历史中,铜鼓曾用于祭祀、陈列、集会、战阵、贮贝、随葬和娱乐。随着历史的变迁、地域的差异和使用民族习俗的不同,以及占有者身份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迄今,我国南方的苗、布依、壮、水、佤、瑶等少数民族在年节、喜庆、祭祖和丧葬中依然保留着流传和使用铜鼓的传统习俗。2006年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后,主办方组织大家观看由贵州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提供的《铜鼓十二调》高清片,让更多的人切身实际地看到贵州非遗文化资源建设成果,了解和认知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又好又快高效发展。
绣花溪非遗生活馆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板桥艺术村,占地面积500平米,由花溪区文旅局重点支持建设,本馆以文创产品开发及销售、研学课程体验、非遗市集为重点,全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众创基地,形成集设计、生产、包装、销售、体验、服务为一体的孵化模式,预计建成后数百手工艺人群收入倍增,建成省级非遗苗绣传统工艺振兴示范点,为花溪区建设高质量文化旅游创新区贡献力量,我们一起去游一游,看一看,听一听这里非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