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记者从贵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获悉,贵阳市在“强省会”五年行动中,以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目标,在建成投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和二期基础上,全力实施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加快完善“五环九横十纵”骨干路网,夯实“强省会”基础设施建设。
据介绍,自2010年9月贵阳市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5条线路、6个项目(建设规模总长约180公里,总投资约967.8亿元)以来,市轨道集团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的艰苦条件下,精心组织、攻坚克难、破解“最难”问题,形成一系列独有的“贵阳解法”,建设的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和二期,分别于2017年12月、今年4月开通运营,尤其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集中期间,实现了“零停运、零事故、零感染”。至今年11月26日轨道交通安全运营1430天,累计客运量超过1.6亿人次,日均客运量31.06万人次,日均运营服务时长17.6小时,相关运营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目前全力实施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加快完善“五环九横十纵”骨干路网,构建“城市中轴贯通、东西两翼协同、南北双向拓展、组团分步推进”的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加深贵安新区与贵阳纵深连接,进一步实现城市扩容提质,形成轨道交通公共运输大客流通道。
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纵贯贵阳城市南北,可与1号线、2号线换乘,起点为花溪环城高速北侧的桐木岭站,终点为乌当区洛湾站,经花溪、南明、云岩、乌当等4个行政区域。全长43.03km,其中地下线41.672km、高架线0.710km、过渡段0.648km,设站29座(其中暗挖车站5座、半明半暗挖车站1座、全盖挖车站7座、半盖挖车站11座、明挖车站5座),区间30个(盾构法区间20个、矿山法区间8个、明挖法区间2个),车辆段和停车场各1处、控制中心1座、主变电所3座。3号线实现三线网络化运营、市区轨道全覆盖、南北向客流大通道。
一是全力推进工程建设。3号线建设和1号线、2号线相比,最大的差别是采用盾构工法施工,对加快工程建设和保障工程质量及安全意义重大。3号线共投入22台盾构机、9台盾构渣土处理设备、14台45t龙门吊、8台16t龙门吊及40余辆电瓶车,新建一座占地85亩的管片厂,采用机组流水法进行生产,按照“双班三翻”模式,生产能力1134环/月;二是奋力开展盾构施工技术创新。3号线计划开展25个科研项目,申报23个工法、19个专利成果,完成35个QC课题。目前,25项科研项目已全部立项,23项工法均编制完成,其中7项已申报省级工法。19项专利成果资料已编制完成,其中8项已申报成功。35项QC成果资料已编制完成,其中3项荣获国家级奖项、5项荣获省部级奖项;三是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3号线一期项目采用PPP模式运作,合作期30年(含建设期5年、运营期25年)。其中社会投资人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联合体,PPP项目公司(3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于2019年1月23日成立,负责该项目特许经营期内的融资、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自2018年12月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约151亿元,累计到位资金余额约170亿元。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19座车站主体结构并封顶,完成22个单线区间贯通。计划投入23台盾构机,已全部下井始发,累计掘进28064环(共42096米)。已完成投资159亿元,全线土建工程累计完成76%。9月30日已启动铺轨工作,计划2021年12月底前完成土建工程的80%,部分机电工程陆续进场施工,2022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土建工程,机电工程全面进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