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记者在贵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贵阳贵安把人才兴市与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并列作为全市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坚定不移“强人才”,着力为“强省会”行动提供有力支撑。人才数量连续三年增长11万人以上,总量达到151.5万人,常住人口超过650万人,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101个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27位,逐步成为兴业福地、聚才洼地、成才高地。
一是坚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倾心引才。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依托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人博会“绿色通道”、编制外引才、柔性引才等,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引)筑行动,40余名市领导领衔包保75所在黔高校,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吸引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落户、扎根、共建贵阳贵安。3年来,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8762人,新增制造业人才5.14万人、大数据人才5.0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97万人,有31.1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二是坚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悉心育才。发挥全省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人才集聚地优势,建立覆盖全面、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技能贵阳”行动,分类做好“六类人才”培育。培养国家级、省级专家人才114名,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8人,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2100余人,选拔市委联系专家300余人,“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2.9万余名。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贵阳市获3枚银牌、1枚铜牌和26个优胜奖,居全省第一位,人才素质显著提升,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三是坚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精心用才。突出以用为本,注重平台赋能,持续松绑赋权,着力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推动人才评价有方、激励有效、流动有序。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级、省级平台498个,对重点人才探索推行“一事一议”、直接举荐等方式申报专业技术职称,推进13家试点单位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吸纳416名科研人员到贵阳贵安兼职创新、参与项目,投入9.96亿元支持“123”计划27个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各类人才在“强省会”行动中干事有成、创业有为;四是坚持以更加优良的环境暖心留才。围绕“卡、钱、户、房、岗”五大要素,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健全分级服务保障体系,发放“筑才卡”24万余张,给予企业引才补贴,及时兑现各类人才津补贴,推行“最宽松、最方便、最快捷”的户籍政策,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筹集人才住房7万套(间),近3年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45万余个。用好“筑人才”APP、“人才之家”等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不见面办理”,累计受理人才服务事项1.8万余件,使更多贵阳贵安“追梦人”轻装上阵、奋勇前行。
贵阳贵安,“贵”在人才。当前的贵阳贵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今年3月,市委在全会上对人才工作做出系统部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会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明确“五个一”的工作要求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高地,以人才高质量发展夯实“强省会”智力支撑。着力打造一个品牌。深入实施人才“四大工程”,全力打造“筑才”品牌。大力引才,突出产业引才、平台引才、柔性引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每年新增人才10万人以上。大力育才,聚焦“六类人才”,持续推进党政人才“百千万”工程,每年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技能人才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000人。大力用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努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人才创新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大力留才,在待遇、服务、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着力实施一个行动。紧盯高校毕业生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推动人才大汇聚。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引)筑行动,深化落实市领导领衔、部门包保工作机制,持续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每年吸引10万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安居乐业。实施重点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每年新增制造业人才2万人、大数据人才2万人、乡村振兴产业人才1万人,持续壮大产业人才队伍。实施重点领域人才集聚行动,全力推动教育、医疗、科技等重点领域人才素质、结构双提升,每年引进医疗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200人、引进培养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和骨干教师500人、新增研发人才3000人以上;着力搭建一个平台,即造人才信息、人才服务和“四城”联动平台,推动人才工作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打造人才信息平台,依托城市大脑,建成人才数据中心,人才线上综合服务网,人才资源信息库、用人主体信息库、高校信息库,建好人才工作驾驶舱、指挥舱。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做强人才集团,做大人才园区,努力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打造“四城”联动平台,聚焦产业、人才、教育、科技联动重点,紧盯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联动环节,突出产业、专业、创业、就业联动实效,打造产业发展人才库和青年就业创业沃土;着力优化一套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让各类人才创业安心、工作顺心、生活舒心。优化“卡”的政策,完善“筑才卡”分类认定、分级保障、分层落实体系,让人才服务更贴心、更暖心。优化“钱”的政策,加大人才工作相关经费投入,及时兑现用人单位、平台、人才等奖补政策。优化“户”的政策,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户籍配套措施,提升落户吸引力。优化“房”的政策,持续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把免费住、免费租、补贴租、优惠购落到实处。优化“岗”的政策,采取稳定公共岗位、拓展企业岗位、用活各类岗位等措施保障岗位供给,精准匹配岗位,每年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以上;着力健全一个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健全统筹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人才工作责任链条,推动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班子成员认真履职尽责。健全调度机制,落实定期研究制度,及时调度目标任务、政策兑现、人才服务等,数字化、项目化、具体化推动落实。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加强人才经费全周期规范管理,提升使用效益。在部门配备专职人才工作人员,建强人才工作队伍。健全评价机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开门搞评价”,提高用人单位认可度和人才满意度。健全宣传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广人才工作好案例、好经验、好做法,提升“筑才”品牌影响力,打造近悦远来、才聚业兴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