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盛装穿起来,香甜的咂酒捧出来,熊熊的火把燃起来,婉转的山歌唱起来,热情的“达体舞”跳起来……走进盘县淤泥乡麻郎垤村,乡亲们都会用彝家最隆重的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山歌出在淤泥河,如今,麻郎垤的彝家人也正用他们有如天籁的山歌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曲。
淤泥乡麻郎垤村有着“民族文化歌舞之乡”的美誉,村民的日常起居以及各种生活习俗,有如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彝文化博物馆。浓郁的民族风情,让麻郎垤人不仅山歌唱得好,而且在盘县“百村文明”创建活动中也不甘落后,麻郎垤人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地耕耘,使这个祖祖辈辈生活了无数年的彝家山村正在悄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淤泥山歌美名扬。麻郎垤人成立了一支30人的民间文艺宣传队,每逢重大节日和农闲时节,宣传队都要用彝家人熟悉的对山歌等方式将党和政府的各种政策、最新的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带给群众,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前的麻郎垤村民有着非常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不重视教育,2000年以前全村只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女孩子更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多,麻郎垤人的思想慢慢变得开放起来,孩子们走出山外,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现在的麻郎垤,在淤泥乡可是出了名的读书村,9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了100%。
麻郎垤村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原生态环境,继承自然状态下的原始文化习俗的同时,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大胆向一些不文明的传统陋习挑战。麻郎垤村自古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传统。特别是家中老人去世后,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转厂”(彝族的一种丧葬祭祀活动),不仅耽搁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更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麻郎垤村,一次“转厂”活动所花的费用从2万元到10万元不等,为遵从这一习俗,很多村民因此而债台高筑。在乡党委政府的倡导下,麻郎垤村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以此革除陋习,约束村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造成过多浪费的行为。“红、白喜事理事会”成立后,麻郎垤村大操大办的习俗得到了扭转,村民在这一方面的开支也大大减少,村民们由最初的“想不通”到积极支持。
2003年以前,每一个从鸡普线上经过的人都会指着麻郎垤村破旧的房屋、脏乱的村容村貌说这是最不和谐的风景,都会感慨能唱出那样美妙动听山歌的麻郎垤人竟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为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村容村貌,麻郎垤人在进行有效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
麻郎垤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和发展个体经营。淤泥河是盘县的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境内众多的煤炭企业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好的机会,在村支两委的协调下,麻郎垤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煤矿务工,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有存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乡间的小路上赶着马车打手机和骑着摩托车到煤矿上务工的农民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活好过起来的麻郎垤人更加注重身边的生活环境,硬化村中道路、美化自家庭院、修建活动场所、开展文艺活动……古老的淤泥山歌也因此唱出了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