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情展示舞姿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记载,古瓢舞是苗族青年男女以舞为媒、谈情说爱的一种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巫不乡等地部分苗族村寨。但去雷山县采访,却被告知,该县100多公里远的达地乡也蒙村也流传有古瓢舞,而且在县内很有名。
从地图上看,达地乡与三都羊福、巫不两乡比邻,此外还与丹寨县的雅灰乡、榕江县的三江乡挨近,属雷山、丹寨、三都、榕江4县交界处。
我们花了近6个小时坐车,专程去也蒙村采访。
车子过了达地乡政府,一路往前,全是上坡,高高的山坡上,层层梯田从山顶叠到山脚,里面全汪着白水,那是画中才有的美景。也蒙村位于坡顶上,乡村公路尽头处,有七八棵古老的稀有植物红豆杉矗立着。带我们进山的达地乡武装部长李金平说:这是村里的风水树,每年村民们都要在红豆杉下跳古瓢舞祭拜。
村支书余忠武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里后,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跳舞。很快,余书兰、李月、李春燕、潘其芝、刘丽、刘艳等7位身穿百鸟衣的姑娘与手拿古瓢、穿了苗装的朱守兵、刘德高两名男子集中到了村子边上的芦笙场里。古瓢琴,是贵州最古老的“小提琴”,制作虽然简单,但拉起来,声音出奇的好听,低沉、舒缓,如泣如诉。两男子先奏响古瓢并跳起来,随着琴声响起,7位姑娘开始甩脚甩手跳了起来,百鸟衣上缀满了各种各样的鸟儿,惟妙惟肖。姑娘们跟在两个男子身后,沿逆时针方向前进,而后,琴声节奏加快,她们的舞步也渐趋欢快,所有舞者三步一擦,三步一并,从慢踏步到快踏步,尽情展示舞姿。
那天正遇倒春寒,有些冷。拍完古瓢舞的照片,在村支书余忠武家里,一边偎着火堂烤火,一边听余支书讲关于古瓢舞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天地还没有分开,一户苗族人家生了五个儿子,其中老大叫孔明,老二叫雷公,老三叫龙,老四叫老虎,老五叫蛇,还生了一只蛋。因为孩子太多,母亲为了孩子饿死了。雷公主动承担起照顾这只蛋的责任,请来蝴蝶帮助孵化。但孔明很坏,一直想吃掉这只蛋,惹得雷公和他反目成仇。在雷公的保护下,这只蛋终于被孵化出壳变成了人。雷公为了惩罚孔明,准备打雷下大雨,用水淹孔明,但怕伤了其他人,就送葫芦给大家栽种,涨大水时,所有的人都躲进了葫芦里。后来,人们就用葫芦做成了古瓢琴,每年拉着它跳舞,表示对恩人雷公的怀念。
余忠武口中关于古瓢的传说和我们从相关资料中查阅到的传说有很大区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记述,远古时,都柳江边有一个苗族青年阿高,精心栽种了许多葫芦瓜,谁知道一场暴雨,整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成灾,死伤的人不知其数,阿高因抱瓜泅水得命。一天,阿高上山打猎,不慎跌到山岩下,瓜被砸成两半。失去了伙伴,阿高痛苦万分,他用了半个葫芦瓜舀了一瓢泉水解渴,手的抖动使瓜瓢里的水发出咚咚响声,他随手捡了根树杈拨弄瓢中的水,水声哗哗,阿高十分高兴。自此,他每晚来到岩石边,用树杈横着在葫芦上拉来拉去,葫芦发出的咕咚响声寄托着他绵绵的思乡之情。这声音吸引了寨里的阿黑姑娘,她天天在岩石后观察阿高的神态,并模仿阿高开心时踏跳的舞步。有一天,阿黑惊动了阿高,他猛回头见是一个美丽的姑娘,被惊呆了。阿黑见阿高回头,忙从身上扯下一根飘带。丢在葫芦瓜上,飞也似的逃开。阿高把花带分两条系在葫芦瓜上,再用树杈在飘带上拉时,声音变得十分优美动听……不久,阿高与阿黑成了亲,他们用半个葫芦作瓢舀水,半个作瓢琴,琴弦就是阿黑的两根飘带。此后,很多人都来向他们学习拉琴,学跳舞,古瓢舞就这样世代流传下来。
余忠武告诉记者:也蒙村一共980多人198户,有9个村民组,世世代代都是跳着古瓢舞走过来的。村子里有一支专业的古瓢舞表演队,每年均要参加县内组织的一些比赛活动,而且经常拿奖。也蒙村苗族被称为“高坡苗”。“高坡苗”只分布在丹寨县雅灰乡、榕江县三江乡、三都自治县的羊福乡和巫不乡几个村子里,所有“高坡苗”加起来不到7000人。“高坡苗”的主要特点是穿百鸟衣,跳古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