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从他家的二层新楼房里迎出来爽快地说:“靠一杆火药枪,我‘扛出’这200多平方米的一栋房。”
岜沙村委会主任贾元两说,在火枪队长滚元亮的带动下,全村拔地而起的新房一栋接一栋。
岜沙是个拥有2000多人的苗族聚居村,地处黔桂毗邻的大山深处。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村民思想观念守旧,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条件很差。村民们说,以前没有挣钱门路,靠种地过日子,住房狭窄,有时还要挨饿。
“2000年,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卢现艺拍摄岜沙枪手的生活之后,苗寨古老的民风民俗引起外界的兴趣,游人争先恐后涌来岜沙。”滚元亮说。
走进“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只见苗家妇女身着土法染制的青布短袖衣和超短裙,胸戴绣花围裙,耳垂银制耳环,高高的发髻上别着弯弯的木梳;苗家男人个个打赤脚,身着青布衣和宽大的直筒裤,腰间别着锋利的砍刀,胸前挂着刺绣烟袋,肩扛一杆火药枪。
随着游客的与日俱增,岜沙的民族风情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滚元亮每天带领60多个姑娘小伙,在村头绿茸茸的芦笙坪上,为游客表演古老的拜树仪式。岜沙人自古相传树崇拜,村民去世土葬后,都要植一株树,由后人精心呵护,使村里保持古木参天。当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中国最高大的香樟木,就是岜沙苗家敬献的。
苗家原始的镰刀剃头、吹芦笙、奏芒筒、唱苗族飞歌……是向游客展示的传统节目。滚元亮说:“表演一场可收入600多元,除交10%的管理费外,剩下的由表演队员平均分配。”
2005年,滚元亮贷款2万元,加上参加火枪队表演挣的2万元,盖上了新楼。两年后,他看到乡村旅游兴起带来的商机,率先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1万多元。
岜沙人与游客交流多了起来,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追赶新时代。“村里办起了学校,建起了文化室,广开增收门路,有的发展种植业,有的经营旅游业,有的外出务工,岜沙日子会越来越美好。”贾元两充满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