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同下一盘棋
1998年,黔东南州作出“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主导产业地位抓紧抓好”的战略决策。
1999年,黔东南州进一步明确思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州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
从这时起,旅游的发展大旗开始在黔东南州被舞动得风生水起。
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全州旅游投资力度大大增强,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5年,通过多种形式筹集,国家、省、州和县投入23亿元,民营企业投资12.6亿元,共投入35.6亿元扶持发展旅游,为提升旅游配套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05年,借助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贵州旅游业的契机,黔东南州委、政府又提出“把黔东南建成‘贵州瑞士’”的战略步骤,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大州,按照“旅游活州”思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州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并向主导产业方向发展的战略目标。
就是在这一年,黔东南州旅游业迎来了成绩最喜人的一年,全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5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2.09%。
2006年,黔东南州乘胜出击,州委书记廖少华在经过大量调研后,从优化产业布局入手,提出按照生态经济功能区、城市经济功能区、工业经济功能区划分,对全州作出了“四圈一区”功能区分区,其中生态经济功能区就是依托黔东南州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民族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确立。
围绕“四圈一区”产业布局,黔东南提出“城镇围绕旅游规划、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宣传围绕旅游包装、经济围绕旅游搞活”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四个精品旅游景区:以凯里为中心的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以云台山为中心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以仰阿莎湖为中心的苗侗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以黎从榕优先发展区为中心的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区。全面启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
这一战略定位,彻底打破了黔东南过去各县市旅游发展上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局面,转而形成全州上下旅游一盘棋的发展态势,造就了黔东南今天蓬勃兴旺的大旅游格局。
从“大资源、小产业”向“大资源、大产业”转变
“我们的目标是凭借自身独特的资源条件,把黔东南打造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说的话掷地有声。
“积极推进旅游业从‘大资源、小产业’向‘大资源、大产业’发展。”黔东南州州长李飞跃态度十分明确。
在清晰的战略思路引领下,拥有大旅游资源的黔东南在打造旅游大产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通过重点实施精品景区建设,重视核心景区的开发,成功包装打造了西江、肇兴、镇远等重点旅游景区,使产品建设走上多元化开发的道路,形成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全州旅游景点已发展到近100处,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多达10多个,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
以“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构成的旅游基础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州共有旅游星级宾馆43家,2个五星级宾馆在建,3个四星级宾馆投入试运营,旅行社23家,已组建4个旅游专业车队。2009年,旅游酒店产值2.51亿元。
“这些年,黔东南在探索如何撬动旅游这座‘金矿’上费了很大心思,取得了成绩,今后我们将更加开足马力,全力把黔东南建设成为旅游大州。”黔东南州旅游局局长范钟声说。
根据战略部署,未来五年将是黔东南旅游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具体指标为: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为2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76%;入境游客人数20万人次,年均增长14.87%;旅游总收入215亿元,年均增长13.33%,旅游增加值约占gdp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