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愚公 成就大弯田
重兴村年近八旬的潘兴德老人介绍说,大弯田是他们的老祖宗潘老浅率领全家老少,耗费三代人的时间才修造完成。它始建于庚午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左右,原址上是两个呈“凹”型且相连的山梁。
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黄平县重兴一带发生严重的旱灾,绝大多数百姓都靠挖野菜和树皮度日,为了改变人多田少而食不果腹的状况,潘老浅便决定将这两座山梁开平成稻田。
在进行“项目规划”时,潘老浅打算把两座山梁开成一条直线的田埂,这样比较省事,但下方的弯坡处已有农户用草标作了标记,已被占用,于是潘老浅就鼓励妻儿说:“苦就苦点,我们顺着两座山梁的弯坡修!即使我这辈子造不了,儿子就接着造,再不行还有孙子。”
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起,36岁的潘老浅就带着妻子巫比在两处山梁上干了起来。在当时,开山造田全靠双手、锄头,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据了解,潘老浅两口子连续挖了30多年,才将两座山梁挖平。他的儿子潘老薄长大成人并娶妻生子后,每天又从附近的山坡上抬来石块,堆嵌在父亲开挖的山弯里,逐渐建成了雄壮的田埂。
潘老薄的儿子潘老奖长到十六岁后,也主动帮助父母造田。到这一时期,田基已经弄好,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培土。潘老奖和父母不断从附近的空抬运土倒入田中。
悲歌:
建造者最终未能享用
经过潘家三代人的努力,大弯田终于建造完成,但潘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70多年的开山造田运动中,全家人的所有劳力都投入到了造田之上,放弃了原有田地的耕种,这样一来,没有粮食支撑,便长年向本寨大户潘子清家借粮生活。到潘老奖这一代,因所欠的粮食数额巨大,他无力偿还,只好忍痛将大弯田抵给潘子清家。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在土改过程中将这丘大田分配给了当地村民潘老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弯田又被当地政府承包给了吴征国户耕种。
据了解,重兴大弯田尽管历经了200多年沧桑岁月的洗刷,但它仍然耸立在石坎梯田群里。黄平县文物部门认为,无论从设计还是修建的角度来说,大弯田都是我国古代稻田开发中的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