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匠和平打制的茶具。(李雪 2014年8月18日 摄)
80年代,贵州雷山县麻料银匠村、控拜银匠村、乌高银匠村一片繁荣,走进村里,全村到处是“叮当、叮当”的打制银饰声,进入90年代后,随着福建、浙江模具商的到来,原本三个村1000多名银匠不得不退入市场,纷纷南下打工,离开了自己一辈子引以谋生的银匠生涯。2000年后,随着黔东南旅游的兴起,这三个村的银匠又纷纷回乡打制银饰。
但这次回来,大家没有像以往的驻扎在村里,或者游走在全国各个苗乡侗寨,而是选择在全国各大城市和旅游景区。
西江镇麻料银匠村85后的手工银匠和平(苗名),也和大家一样,选择在了大都市,他的加工点选在凯里市的城中村金泉湖。
在凯里金泉湖麻料、控拜、乌高三个村的银匠大约有400人,剩余的600多名银匠分布在全国各地。
从事8个年头手工打制银饰品的和平,为了继承祖先纯手工工艺,发展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他没有加入机械制造潮。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最艰难的时刻,只要我们再坚持几年,5年或10年,当人们的需求能力和欣赏水平提高了,手工银饰就有市场了,这段时间我不能放弃,一定要扛住。”银匠小伙子和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