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风情园的良性产业系统
如果凯里在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和山水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地标性景区,这个地标性景区就是凯里苗侗风情园。这个园区也是凯里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的景区之一,星级为3A。
我搜集到的凯里苗侗风情园区的资料显示:园区占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风格以苗侗特色为主, 园内苗侗建筑共634栋,其中苗族风格建筑432栋、侗族风格建筑202栋。主要功能区分为苗侗民族风情体验、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旅游商品交易、民族特色餐饮、民族歌舞观赏、民族医药养生等13个功能区。
凯里市旅游局局长李孟群很自豪地对我们说:“这个园区是我上任两年来重点打造的项目,这里是一个‘浓缩版黔东南’,游客不出凯里市就能‘一园看黔东南文化’,‘一园品黔东南风情’、‘一园尝黔东南美食’、‘一园买黔东南旅游商品’,同时这里还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窗口和宣传基地。”
在走访这个园区之前,除了这些功能和定位,我更想知道和感兴趣的是这个园区是如何运行的,用什么方式吸引商户入驻,她的创新之处在哪里。我心中的疑问——一个无中生有的建筑群落会不会让人感觉很苍白很肤浅,缺少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在随着对这座园区的逐步深入后逐渐消除了。
园区商户培养艺术
只看这座有着苗侗风情雕梁画栋的建筑园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拆迁居民安置点,因为拆迁居民很少来此居住,于是这些建筑便荒废起来,直到有一天把文化和旅游因素加给这些建筑,这些建筑便重新焕发了生机,又经过重新规划设计开发,这个地方竟然成了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的窗口。可见没有不能发展旅游的区域,只有没有发展旅游的创意,这个地方和北京789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竟然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凯里是全国银饰品交易量最大的区域,目前银饰制品年交易额已超7亿元人民币。两年前银饰品加工户都是以小作坊形式存在于市镇的各个角落,看到银饰品商机的外来商人来到市里租个房子便进行银饰加工生产。之前银饰加工产业散乱,游客购买后维权状况同样艰难,但是,这个园区的产生正在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据凯里旅游局长李孟群介绍,目前有354户商家入驻,其中100多户为银饰和刺绣加工户。这犹如北京的文创产业汇聚到798,产业聚集引来的是更多的游客和人群关注,这比散落于各处单兵作战得到的效益和影响力要大许多。
任何在凯里苗侗风情园入驻的商户首先得到的一个最大优惠是免交三年房租,这是相当大的诱惑。房屋都是临街三层商住两用房,一楼做门面展示销售,二楼做银饰和刺绣加工生产,三楼为商家吃饭住宿生活。园区附近有小学、中学,商家有儿女上学,每天可以背着书包回来吃午饭,商家没有后顾之忧可安心生产生活。我以为这样的生产生活状态是凯里为入驻商家做的最体贴的考虑,其实不止这些。
虽然说凯里银饰和刺绣交易量非常大,但是当地在调研中发现,游客把这些银饰作为旅游纪念品带走的比例并不是很大,游客普遍的反映是这些东西作为作为收藏有价值,作为工作生活时的首饰穿戴显然不符合潮流。很多商家固守成规,完全是按照传统样式来打造,即便有些想创新的商家因为缺少创意理念和创意环境,加之创新成本太高,不得不盲目跟随。凯里为这些商家做的又一个贴心的考虑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研发团队,这个研发团队由学创意学设计的年轻人和当地手艺精湛的老工匠组成,创造出来的东西既不失传统又紧跟现代潮流。这些新样式交给园区商户加工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部分在园区直接销售给游客,另一部分会被研发团队所在的生产基地按时回收通过网络在全国销售。即便园区没有游客,这些商户也不会没有收入没有事情做。
在这个园区里,旅游除了发挥最基础的作用外,凯里市把银饰和刺绣产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做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也许是许多文旅综合体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