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注溪社节”之后,去年“注溪山歌”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有两个村的小小注溪乡,竟有两项民俗事项获全省非遗,实为少见。3月23日,天柱县注溪侗乡“赶社”,湘黔边界的歌手以最古老的方式“抓阄”赛歌作乐,欢庆注溪获得两项省级非遗项目,更是高潮迭起,让人们笑翻了肚皮。
“今年比赛,看出歌手真本事了,歌友说好,当评委也蛮过瘾。”82岁土生土长的评委、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秦廷锡满心欢喜地说。过去群众上台自由唱,
这次先由评委命题,歌手抓阄,即兴创作,评委现场打分及颁奖。
秦廷锡告诉笔者,注溪山歌,也称注溪溜溜歌,唱腔是溜溜腔,讲究一定的韵律,形式灵活,朗朗上口,独具侗族北部山歌地域特色。
这次歌赛,由注溪村群众自发主办,主题内容有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祖国、民族团结、计划生育、敬老爱幼、公民道德,当天有64名歌手参赛,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评出一、二、三等奖,吸引了贵州、湖南毗邻县市侗乡苗寨上万名歌友观看。
注溪社节,相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每年社节要做三件事:煮社饭,迎宾朋;挂社坟,敬祖先;唱侗歌,斗鸟乐。
该县非遗中心主任蒋家林介绍,2005年,“注溪社节”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注溪山歌”又成功申报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注溪毗邻一带土匪猖獗,民不聊生。社节,蒲溪欧阳涛、注溪秦大宋,以及湖南省晃州杨秀力,私约20多个寨主,集中注溪“交棍坳”召开治乱自卫会议,商议制定安居良策。由此,把“交棍坳”定为“注溪社节”的场,每年立春后逢五“戊”为社节,男女老少都集中于此欢度“社节”。
秦廷锡说,注溪赶社,以前十里八乡的群众集中在“交棍坳”,2006年随风雨桥建成迁到注溪街。今年在注溪文化广场举行。节日除传统习俗外,近年来,通过当地政府挖掘和传承,举行隆重的社节祈福仪式,进而演化发展成社饭一条街、长桌宴、唱社歌等,还开展民间歌舞、绝活表演、腰鼓、篮球赛、斗鸟等群众性活动,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反映新农村的精神面貌。
笔者现场看到,今年社节,文化广场上33支民间文艺队伍狂歌劲舞,神釆奕奕,台上台下笑语声声。走进社饭一条街,挤满了吃社饭的游客,数十家卖社饭的老板,脸上笑开了花。
村主任满心喜悦地告诉笔者,明年,我们将举办十年大庆,因为注溪民族村寨申报,注溪社节入选省级非遗,风雨桥竣工都得10年了,还有新修的鼓楼和文化广场即将完工,注溪村获“贵州省魅力侗寨”称号。“到时候我们发请贴,你一定来哦!”他乐呵呵地邀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