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后发赶超” 发展“大健康”产业
黔东南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这为黔东南打造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贵广高铁从江站被称作贵州出海的第一站。在空旷的站前广场中央,伫立了一排气势恢宏的侗族风格建筑。其中,悬挂在房檐的12个红色大字——“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格外引人注目。
9月1日,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成立大会在此召开,标志着贵州首个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正式成立。据介绍,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位于黔、湘、桂三省区结合部——黔东南州从江县洛香镇、贯洞镇和黎平县肇兴镇,规划面积约98平方公里。
“它处于都匀、柳州、桂林、怀化等‘两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在‘两江’经济带以及北部湾、珠三角等我国四大经济区的合围之中,是云、贵向粤港澳的主要门户,也是西南地区通过北部湾经济圈融入泛东盟的重要节点。”从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德军称。
站在示范区内极目远眺,层层叠叠的青山绵延不断。距此十分钟的车程,便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示范区选址在这里,看中的正是便利的交通以及独特的文旅资源。”吴德军说。
过往,由于交通闭塞、地形复杂,黔东南州与外界少有往来,这也导致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与外界沟通较少,这里的生态环境较好地被保存了下来。如今,成为了黔东南州的资源优势。”吴德军称。
黔东南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森林覆盖率63%,居全国前列。而且,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氧吧。此外,黔东南是贵州中药材主产区,被誉为“天然药库”。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还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明显的区位优势,为黔东南打造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示范区正谋划和编制一大批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项目总量307个,项目金额1200亿元。”吴德军说。
问道珠三角 寻求先进技术与理念
高铁开通后,黔东南州不再简单承接广东落后的产业,而是希望双方能优势互补,在生产环节进行分工合作。
时间回溯至1926年,贵州第一辆汽车从广州船运至都柳江,从黔南州榕江县上岸,而后辗转至贵阳。
过去,由于地形复杂,交通闭塞,黔东南与外界的商贸往来多依靠水运。随着路网结构的不断完善,当地与外界的时空距离逐步缩短。近年来,全国高铁辐射面不断扩大。高铁,成为继水运、陆运后,中国的第四次提速。贵广高铁的开通,不仅让黔东南更好地融入珠三角经济圈,也为黔东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东是我们劳务输出的主要省份。这种来往交流,也为黔东南带来了珠三角地区的技术、资金及先进理念。”黔东南州工信委投资科副科长万晓民表示,高铁开通后,黔东南州希望两地能优势互补,在生产环节进行分工合作。“例如,佛山的家具产业,可以考虑将生产环节转移到黔东南州,将设计、精加工留在佛山。”
此外,万晓民坦言,通过近些年的发展,黔东南州的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十分急迫。“随着工业基础的增强,我们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融资成本高,物流成本高,产品营销成本很高。因此,我们最需要与这方面企业、机构合作。”
高铁的开通,让万晓民看到了“曙光”。“高铁开通后,很多外省企业纷纷来黔东南考察,寻找商机。”万晓民称。无独有偶,记者在从江采访期间,恰好遇到一群从浙江绍兴前来考察的企业家。他们表示,这里生态环境优美、生产成本较低,加上高铁开通带来的人流,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万晓民看来,黔东南州生态资源丰富,能源、人力成本较低,与佛山的装备制造、陶瓷、家具等产业均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黔东南州打造的珠三角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正是以佛山企业家投资的贵州全世通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将技术、产品引过来。”他透露,目前,佛山有13家企业已在黔东南州投资,现在还有5家正在洽谈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