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而言才是巨大的财富,我们的眼光应该看得长远。”
先前有媒体报道称,“荔波遗产地涉及9个乡镇,7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58万人,其中核心区9330人,这些村民经济来源少,生活贫困,主要靠传统种养业维持生活。长期以来,一些村民靠砍伐木材维持日常能源需求,为了生存,有的不得不铤而走险盗砍林木。”所以,毁林开垦、毁林造田现象十分严重。
然而,记者问陆兴华当地是否有毁林开垦现象时,他非常肯定地对记者说:“绝对没有!”他表示,申遗成功后,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更强了,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前不久制定的保护规划经省里认同后直接由贵州省省长签署实施。而且,为了配合旅游发展,农家宾馆、农家饭店等开始兴起,拓宽了许多原来贫困的村民的致富途径,村民收入也提高了。“如果保护不好,怎可能申遗?成为遗产地后,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保护下去。”陆兴华说。
鼓励农民参与旅游开发
荔波是贵州省28个贫困县之一,曾经有大批的贫困人口,前几年因为申遗,曾关闭了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加之欠款,荔波县短时间内在经济上受到了一些影响。解决农民生存问题,成了荔波近来思考的重点问题。
前不久,随着“荔波联山湾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荔波茂兰尧古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挂牌,外界看到了荔波县政府关注民生方面的一些新思路。
这两家合作社走的是荔波提倡的“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让景区周围的农民从旅游服务业中得到好处,让农民更加支持旅游开发,从而自觉保护好山山水水,并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拿位于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一旁的尧古村来说,这里的农民群众想从越来越红火的旅游业中找到致富的出路。茂兰保护区知道群众的想法后,开始探索“景乡共建”的新办法,由荔波茂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支持并参与了合作社的组建,并投入20万元作为资金支持。通过合作社更好地利用尧古村寨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展示及手工艺品销售、旅游食宿接待等旅游产品经营活动,发挥旅游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尧古村旅游发展。同时,也通过合作社的经营,帮助村民摆脱单一的农耕经济,依靠旅游致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未来10年内,荔波还需投入6.3亿多元用于遗产地保护,其中2010年前投资2.26亿,这些投资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在保护遗产的同时,如何既发展当地经济,又不破坏遗产地的风貌?这是当地考虑的重点问题。陆兴华说:“遗产地保护面临的压力很大,但我们自愿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次来京与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建立合作关系,也是希望能够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同时学习别人保护、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