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撬动大旅游
贵广高铁开通后,直接拉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才能将三都打造成为一级旅游集散地,让旅游呈现“井喷”态势?
三都县长张加春坦言,三都的旅游发展定位就是要突出水族文化的独特性,围绕水族做大做强做足文章,才能在强劲的旅游竞争中独树一帜。“我们的特色有多强,决定着我们对‘珠三角’的吸引力有多强。三都民族文化旅游要成功突围,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以神秘吸引游客、以特色留住游客。这个神秘和特色,就是水族文化的唯一性。”
高铁开通后,三都、荔波和黔东南的雷山、榕江、黎平、从江等旅游热区,旅游产品都是以民族风情和奇山秀水为主打。但相比之下,三都旅游资源在相同之中又有大不同,其具有的原生性、唯一性、互补性和不可复制性,使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势头强劲。如何做到既融入其中形成整体,又显示自己的独有特色,“唯一性”的打造和包装显得尤为重要。
走进三都,你会被一股浓厚的水族文化氛围所包围。
在距离城区5公里的县城南部,上百栋具有水族风情的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中国水族文化风情谷已初具规模。这是三都县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占地19.5平方公里,总投资39亿元,分为民族文化博览区、民族娱乐体验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三大板块。目前已完成项目征地711亩,开工建设移民农户住房300户,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开展水寨迎客、水族寻踪、触摸非遗、美食美饰、篝火燃情、卯坡对歌、端坡赛马、水寨借端等具有文化深度的专项旅游活动。
目前,三都县以“一核一城三线”为新布局,在高铁沿线打造最美窗口风景线,开发一批健康养生基地,培育一批高端旅游商品,并按照点、线、面结合的要求,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跨区域将三都荔波旅游一体化捆绑式打造推介,实行三都荔波旅游全程一票通,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此外,还合力打造黄果树—三都--荔波(黎、从、榕)—桂林,梵净山—凯里西江—三都—荔波(黎、从、榕)—桂林等多条旅游精品线,以实现强强联手实现共赢的生动局面。
开发与保护并重
今年10月,贵州省再次对县级政府的考核作出调整,对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不再进行GDP考核,但却增加了“营造林任务保存率”和“森林覆盖率”两项生态环境考核项目。三都就是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其中之一。
近年来,三都县凭借水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唯一性,倚仗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旅游业渐成“气候”。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诠释了一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自然法则。
水族文化是三都县珍贵的旅游资源,依托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浓厚的文化色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客商的青睐。
随着水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护问题也被三都决策层提上了重要日程。三都县加大对水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建设力度,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申报民族文化生态试验区,大力推进生态富民工程,建设绵延万亩的绿色之地,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一座充满活力、生态文明、文化韵味浓厚的旅游胜地。
三都县福丰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就是以注入水族文化元素为特色,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购物、水族文化体验、疗养、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对水书、马尾绣、端节、卯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促进三都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都通过对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式开发,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民族文化有效传承、生态效益明显改善。在开发与保护中,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就业、助民增收、乡村脱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都县委书记王小红说,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三都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是推动“三化同步”、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多赢”产业。只要牢牢抓住这一点,三都旅游文化发展就能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民族风情游”和“绿色生态游”必将成为吸纳“两广”及海外游客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