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由黔南布依族知名教育研究学者周崇启主编的《黔南民族教育史略》正式公开出版,其中首次公布了明清(457年)时期,贵州有曹维城、赵以炯、夏同龢3名状元及杨兆麟探花,其中黔南就有武状元曹维城和文状元夏同龢来自黔南,成为贵州教育史奇葩。
明清黔南举人688人
黔南教育研究学者周崇启在他主编的《黔南民族教育史略》写到: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是封建时期统治阶级为其统治需要而设立的选才纳士的手段和途径。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进士第一名为解元。
状元这个名字自从它产生一直到今天,都是响当当令人赞叹的名字,以至于人们对时下高考分数第一的人还以“状元”名之。
中国的科举始于隋朝,从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公元607年)设进士科到今天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置进士、秀才等科,其后特重进士科。唐宋科举以诗赋为主,王安石改用经义,宋以后均用其法。明清时期,士子经童子试录取者称为生员(秀才),生员经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举人在京会试录取者称贡生,贡生经殿试录取者称进士。进士分三甲,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进士即授官职。明清科举为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多取自“四书”、“五经”。
在明朝以前,由于开发较晚,文化落后,贵州没有资格在省城设乡试,没有授予举人的资格,贵州士人得远道去湖广、云南参加乡试。在外省中举人后,才能进京参加会试,考进士,这极大地制约了贵州人才的显现。
嘉靖年间,贵州思南人田秋奏请朝廷在贵州单独开科设乡试。又经巡按御史上奏,获得朝廷批准,贵州才有了设科乡试的资格。
从此以后,贵州出现了“三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不过明清两朝(1448年至1904年)457年间,清康熙年间的平越(福泉)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贵筑(贵阳)的文状元赵以炯、麻哈(麻江)文状元夏同龢和播州(遵义)的探花杨兆麟,并称为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据《贵州教育史》记载:明清时期贵州文举人6000多人,武举人1700多人;文进士787人,武进士141人;状元3人(2文1武)。
据《黔南州教育志》记载:明清时期黔南文举人688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独山籍莫友芝在清道光11年(1831年)参加全省乡试即中解元;文进士81人,武进士14人;状元2人(1文1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