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武状元出自平越府
据黔南布依族知名教育研究学者周崇启介绍,明清时期,贵州唯一武状元曹维城,出自平越府(现福泉市)一个“行伍之家”。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曹维城出生于平越府,字价人。其父曹元肃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考中武进士,是平越第一个武进士,曾任副将,解甲后居住在平越进士第。曹维城19岁就考中举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20岁的他进京参加殿试,由于从小受父辈的影响,能文善武,尤其练就一身好武艺,经过射击、骑射、技勇三场考试,名列前茅,又参加策论笔试,又以优异成绩拔得头筹,被康熙皇帝“御笔亲点”为进士第一名(即武状元)。
随后,曹维城担任御前带刀侍卫,出任云南副将,30多岁的他自动即辞官返乡,定居贵阳市场平仓(现在市场路,又为曹状元街)。
曹维城的儿子曹石(字乖崖)则是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进士,雍正御前带刀侍卫,官至副将。卸任后离京返回贵阳,与曹维城居住贵阳城南状元府,即今曹状元街一带。曹氏祖孙三代都是武进士,其中还有武状元,算是贵州历史上最有名气的“行伍之家”。
据有关史料介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华夏武科举人齐聚北京,参加癸未科殿试大考。对于清王朝来说,这一次的武举考试颇具意义。因为清王朝经过近半个世纪连年征战,终于将明朝残余势力扫荡一清,还平定了吴三桂的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举行这次武科进士大考,不仅标志清王朝走向安定、经济趋于繁荣,而且是炫耀武力、选拔人才的绝好机会。
据《大清会典》所载资料显示:按武举殿试的考核项目,共要进行马射、步射、挽马、舞刀、掇石及笔试策论的考试,分三场考完。第一场为马射,录取标准为“纵马三次,发九矢,中三知为合格。树的(以毡球作靶)各距三十五步。”靶距约70米左右。
曹维城此项比赛以中四矢而获头场骑射之冠。第二场先为步射,靶距约100米,“发三矢,中二矢者为合格。”后进行技勇考试,包括挽弓、舞刀、掇石等三个项目,其中舞刀必舞花,刀重80斤、100斤、120斤,刀尖拂地即不合格,掇石(与今举重相似)以能端起300斤之石为合格。技勇三项中必须有二项达标始为合格,可见,曹维城功底是到家的。第三场为笔试策论,策论包括策与论二项,曹维城能诗会画,文武双全,此关过来颇占起手,轻松完卷。
相关史料记载,曹维城是自唐代开创武举考试,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1200多年间贵州和云南仅有的一名武状元。
曹维城拔得武状元头筹后,被任命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后出任云南副将,而其做官期间的事迹几乎找不到相关记载。由于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太平盛世,武状元颇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
曹维城他30多岁时便辞官返乡定居贵阳,将兴趣转移到诗文方面来。他虽是武状元出身,但没有武夫骄横跋扈的作风,更没有无豪门显宦的傲气。他性情豁达豪迈,俊雅斯文,待人谦和有礼,真诚好客。人们称他“富贵不骄人”,“风流多蕴藉”,赢得了社会赞誉。
据记载,当时著名的诗人吴中蕃、周渔璜、朱文、潘德征等人与曹维城都有交情,经常出入曹状元府宅,共同谈诗论画,文酒相娱。
其中朱文就曾作诗称曹维城“三十称诗伯”。遗憾的是,他的诗画等作品大部分散佚,只有一两首诗作流传。其子曹石的诗稿《飘书子集》曾被发现,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