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文状元来自都匀府
7月12日,贵州都市报记者赶到都匀与麻江县交界的贤昌乡高枧村狮子山脚,探访了夏同龢的故居,依山就势,坐北向南,屋后丛林茂盛,风景优美。
夏同龢状元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典型的南方普通高封火墙式围护四合院建筑,木椽青瓦,院内天井石条砌坎,石板墁地,现存晒坝、过厅、天井、两厢、正堂等建筑物,占地面积1683平方米,建筑面积542.37平方米。门楼竖挂夏同龢亲笔写的“状元第”匾和“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楹联,门楼共3间一栋。光绪二十年(1899年),夏同龢返乡省亲祭祖,曾在此宅第居住过32天。为褒状元声誉,民国初年将坐落在北京劈柴(胡同)五条南口北路的寓所称“夏状元第”。
1874年,夏同龢(字用清)出生于麻哈(麻江)县高枧堡书香官宦之家,距离都匀20公里,位于黔桂公路旁。夏家是屯堡人后裔,其父亲夏延源是国学生,历任云南、四川等地官职。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夏同龢在贵阳参加贵州乡试中举,在这三年才举行一次的省级统考中,录取名额是50名。夏同龢名列第29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夏同龢到北京参加会试,本次会试从数千名举人中录取了346名贡士,他获第134名。6月9日,夏同龢来到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殿试,经光绪皇帝“御笔钦点”,他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赐状元鼎帽、披翎、朝带等物,夺魁之后的他随即授修撰一职,进入翰林院。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夏同龢曾上奏朝廷,请求自筹资金,回到贵州招募苗民抗击八国联军。他在奏折中盛赞自己家乡的苗民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自幼习用鸟枪,百发百中;虽生活艰苦,但一生勤苦,不会惹是生非。
这份奏折很快得到了批准,夏同龢动身回乡征兵。但不久,朝廷就放弃了对抗的努力,而夏同龢招募苗民抗击侵略者的志愿也最终并未成功。
1904年春,夏同龢前往日本进入法政大学学习法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夏同龢就读于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有94名留学生,都是在中国已经取得科举功名的科举精英,他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状元。在日期间,他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知识的书籍之一,全书约15万字,1905年8月由东京并木活版所出版发行。
明治38年7月30日(1905年7月30日),夏同龢带着法政救国的理想回国,与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会面。创办法政学堂,出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校长),使广东法政学堂成为继直隶法政学堂之后中国的第二所法政学堂。
1906至1912年,夏同龢担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同时还曾兼任两广师范学堂监督,并兼任广东地方自治讲习所所长。中华民国成立后,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来法政学堂教员陈融出任校长,而夏同龢则先回到贵州,后由贵州选为众议院议员,北上来到北京。
1925年,夏同龢心脏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终年57岁,安葬于北京阜城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
夏同龢是中国近代法政的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从1874年出生到1925年去世,他从帝制状元到走向共和,他始终积极入仕,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透过夏同龢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