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对于黔西南,概念上或许是陌生的,但实践上却是历史的,早有准备。多年来,黔西南旅游总不同于其他地方而出现清新而本色的姿态。
1987年10月20日,黔西南州组织了中、英、法、瑞典四国“安龙笃山溶洞考察”,让世界的洞穴专家认识了黔西南州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山地负地形;
1998年4月12日,首届中国国际皮划艇漂流大赛在兴义马岭河峡谷举行,这条峡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激流皮划艇运动项目的发源地;
2005年8月15日,在黔西南州的晴隆县的“史迪威公路24道拐”举办了中国第一次汽车爬坡赛。8月21日,中央电视台《时事新闻周刊》播出了著名主持人康辉先生自费采访、制作,反映抗战胜利60周年的节目《24道拐——历史的拐点》,黔西南山地以一种特殊的身姿、特殊的内容,深刻地走向世界,令人震撼;
2007年10月1日,首届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在万峰湖举行,大奖赛吸引了国内除西藏以外的818名垂钓爱好者积极参与。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也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的全国性体育固定赛事,到2014年已经连续举办8届;
2008年10月8日,组织了28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户外运动者的万峰林徒步大赛,行走在原生态田野、在万座喀斯特峰林中穿行的人成为我国徒步运动会的自觉运动倡导者,也使黔西南人民接受了山地运动知识的普及教育;
同是2008年10月8日,全国同类群众性运动会规模最大、第一次将山地运动和户外运动单项赛事整合在一起、形成全国山地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全国山地运动会,将黔西南美丽的山水风情与充满激情的运动盛会有机结合。……
所以,当2014年11月,中国顶级的全民自行车积分制联赛——中国自行车联赛转战兴义万峰林,这样高规格、吸引近千名自行车运动员和骑行爱好者的全民健身运动,黔西南人民并不感到惊奇。
所以,当来自美、法、德、加、韩、芬兰6个国家和国内60家俱乐部的374名专业运动员参加“2014中国·黔西南环万峰林国际持杖徒步大会”,这样很贵族、很洋气、国际化的运动,当地人看着他们在万峰林持杖徒步,如同看农民平常上山用竹子当拐杖般……
高度重视发展山地户外运动,重视山地旅游资源开发。黔西南通过持续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已经形成以“万峰林”为标志的山地旅游和山地户外运动品牌。
山地旅游是生态文明之路
在黔西南,仅以万峰林为代表的锥状喀斯特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同时,低纬度中海拔的地理构造形成了年平均气温13.6℃-19.1℃,无霜期300天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在清净的空气中,走进山、亲近水,步入大自然中就能实现山地旅游体验。大旅行家徐霞客377年前走到万峰林下,也为其震撼,发出“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的感叹。
万峰林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特殊地形,必然产生特殊的文化。植根于这块山地的文化,在传承以及和其他文明的融合进程中,导致这个区域的人民对于山地运动、山地旅游项目的天然感知,这是来自于灵魂的感知。因为,这山地是黔西南人灵魂的一部分、居住的一部分、也是生产的一部分。居住在这块山地的民族,一直用歌声诉说历史,用敬畏保护自然,用建筑传承文化,用服饰彰显血脉。因此,对于黔西南州兴义万峰林中心区纳灰村的村民来讲,今天城里人所谈的山地旅游活动,就像他们和他们家的老牛一起上山一样简单和平常。
发展中关注自然、关注传统、关注人本身,这才是现代山地旅游应有的内涵。黔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地方历史文化的注入,符合了现代山地旅游对山地旅游资源多样性的要求。
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山地、山区向来是发展滞后区域,也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难题。山地作为自然地理条件无法更改,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城镇、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业,都是创新发展山地特色经济,启动山地活力,让老百姓有发展、能致富,是基于地方实际的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于惠民,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要带来变化,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
因此,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以此助推黔西南旅游产业大发展,进一步凸显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便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此次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是由一个一个与山地资源有关的观光、文化、运动、休闲、攀登、探险等等现代旅游活动项目组成。都是实打实的国际项目合作,这将极大地提高黔西南的旅游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以万峰林为例,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格局一旦形成,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就不用离家,山区老百姓就能“靠山吃山”,持续发展,增加收入。
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说,“贵州由此又增加了一个旅游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也标志着贵州朝着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