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资源的先天优势和发展中的后发优势日渐突出,对于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求解和探索,思路也日益明晰。省旅游局提出6点需要遵循的原则:保护第一,永续利用;多利用,少开发;以人为本;文化关切;全民保护;文化生态保护,保持真实性。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说:贵州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富民。富民,就要考虑可持续问题。如何既能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责任。
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帮助下编制完成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贵州的资源禀赋和客观现实所决定的,是贵州旅游产品建设和发展模式创新的前景与方向。高起点的示范项目选在文化保存完好,建筑和环境质量较高、交通便利的南花、上郎德、猫猫河等6个苗族村寨群落,形成乡村旅游开发区。与此同时,我省还与法国、奥地利、爱尔兰等国旅游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努力实现乡村旅游与国际接轨。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这一新模式,将为各种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为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
平坝县的“天龙屯堡模式”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发挥各家所长,利益合理分享,避免过度商业化,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天龙模式”中,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戏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有效地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氛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性,让游客感受真实而自然的淳朴民风。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大为加强,激发了他们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内在动力。安顺市大西桥镇九溪村村民自发成立了“九溪屯堡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雷山县郎德村制定了村寨保护的乡规民约,并建立起村寨文化遗产陈列室。
(陈竹 刘增兵)
(新华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