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前几年“便宜”卖掉的民族工艺品,她“心疼不已”,“稍微精美一点的苗绣、傩面,价格起码是上年的10倍以上。一年前480元卖掉的绣片,现在4800元都没办法收购到,没想到价格会飙得这么高。”
这几年,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开展,使贵州的旅游商品也逐渐声名远播。2006年,贵州举办了“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制作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广阔市场潜力的民族工艺品。参加大赛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杰英曾评价:“贵州的旅游商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不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展示出质朴纯正、艳丽多姿等特点。”“两赛”让“藏”在民间的能工巧匠崭露头角,民族工艺品的市场价值得以重新定位。
付国艳介绍,自从去年“两赛”举办后,现在的游客对这类文化背景浓厚的民族工艺品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纪念品。需求的增大形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而且今年市场还出现了很多外地商人,他们也在和贵州商人一起“抢”货源。
“抢”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以前民族传统技艺没多少人愿意学,现在很多学生都在跟长辈学习;以前很多地方银器的打造技术传男不传女,现在男女都传。付国艳长期走村串寨收购民族工艺品,“现在民间艺人的眼界开阔多了。过去和他们交流比较困难,现在他们都有一定的市场概念,交流也容易多了。”
货源趋紧,让商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营销模式,公司+农户的运作开始出现在民族工艺品行业中。过去基本上是零散收购,费时、费力;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村寨里委托一个中间人,由中间人发放原材料、收集成品,这样的运作更成规模,也更为科学。记者在兴义市布谷鸟民族文化公司一次收购“土布”的现场见到,农户们交货的场面可谓争先恐后。保守估算,他们的纯利润一般在200%以上,村民查兰芝开心地说:“没想到这‘土手艺’也能赚钱,而且又轻松,两天就可以赚个百来块钱。”
在山清水秀的苗乡侗寨,越来越多的人重拾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推动着民族工艺的传承。付国艳认为,贵州民族工艺品市场潜力非常巨大,现在需要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打牢民族工艺传承的基础,尽快理顺商品的营销渠道。
数字提示:2006“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制作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全省9053件旅游商品设计作品、4462名能工巧匠报名参加海选,60件作品获“贵州名创”称号,100名能工巧匠获“贵州名匠”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