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誉为“世界岩溶艺术第一人”的金德明先生送我一份厚礼——新近出版的《金德明溶洞白描作品集》。翻开这本溶洞奇观画册,他30多年来考察拍摄溶洞、亲手塑造溶洞、一点一笔描绘溶洞的感人情景,一幕幕重现在眼前。
结缘岩溶世界
那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徐健生高瞻远瞩,看准了贵州的“穷山恶水”是宝贵的旅游资源,要开发出来造福于家乡百姓。他亲临一线、身体力行,带领一批有识之士披荆斩棘、开拓铺路,金德明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为了普查全省自然旅游资源,同在贵州科学院工作的科技摄影师金德明和地质工程师汪朝阳历尽千难万险,甚至置生死于度外,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
在查明黄果树是由18个地面瀑布和4个地下瀑布组成的瀑布群后,又勘察溶洞600多个并4次进入织金洞。原始状态下的织金洞深遂宏大,遍布钟乳石和水潭泥塘,行走十分艰难。为了节约时间和体力,金德明和考察组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带着发电机和摄影器材在洞内连续工作13天,他们爬出洞外呕吐不止、瘫软在地。
织金洞神奇美妙的景观深深打动了金德明,强烈的创作激情和炽热的探索欲望使他一直处于极度兴奋中,根本不知苦和累。当他把配备灯光的助手们安置在不同位置,自己调好镜头下令开灯时,却没有几个点上亮灯,原来那些助手疲乏不堪已睡着在冰冷的岩浆水中。有的民工被抬出洞外,有的几兄弟轮换进洞,而金德明却一直在洞内奋战。每拍一张片子,他都要攀高下低找角度、调灯光、计算感光度,有时忙活一天才按一次快门。每天拍完片又在漆黑潮湿的岩洞中冲片,稍不满意就要重拍。
拍“十万大山”和“地下星都”时,以极慢的速度暴光,打开快门1个多小时。曾经做过剧团舞美工作的他,将完美的灯光设计与精湛的摄影技术相结合,采取前、中、远景分层次、分块慢速暴光手法,使所拍溶洞景观照片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而现在的摄影器材和洞内条件都今非昔比,却没人能超越金德明当时的拍摄水平。
1984年,省里从金德明拍摄的4000多幅溶洞照片中精选出100多幅,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织金洞由此赢得了“国宝”、“球宝”、“大自然创造的大奇迹”等美誉,轰动了首都、轰动了海内外。
人们惊叹于世界罕见、瑰丽无比的织金洞,更称“金德明以世界一流的摄影技术,填补了国内外洞穴摄影的空白”。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看后激动不已:“我跑过很多国家见过很多照片,都不如这些照片精彩。”英国洞穴专家、国际洞穴协会名誉主席斯威蒂先生,赞美“这些照片肯定会引起洞穴专家的极大兴趣。”
接着,金德明又出版了《贵州地下世界》画册,为让贵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贵州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省委、省政府做出开发织金洞的决策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