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贵州文化形成独特的分布格局,全省各种民族文化形态相对独立集中在一定环境局域内,形成独特的文化板块和文化生态区。大致分为:黔东南州苗侗区、黔西南和黔南布依族文化生态区、安顺、黔西南夜郎文化区、遵义巴蜀文化及红色旅游文化区、毕节市乌蒙高原文化区、六盘水市凉都文化区、铜仁地区梵净山文化区等。黔东南、遵义等文化区已经形成成熟的文化发展模式,更多的文化区有主导性定位,但仍以“文化塔台、经济唱戏”的初级功利性发展理念思考“文化”的功能,而未站在文化软实力和跨越式发展可持续效应上政府主导引领文化发展思潮。
贵阳文化中心区的打造还有待本土文化觉醒和文化认同的建构。目前贵阳市委、市政府正在打造的“爽爽的贵阳”和“生态文明城市”也还是一个发展理念,与本土文化生态的结合及推广度有待加强。
黔东南州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中心,这里树木参天,森林延绵,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黔东南的文化价值和生活价值在政府的推动下和世界人民的体验下得到广泛推动,各县主办的节日大大地推介了各地的民族文化认同度和发展意识,但以苗侗歌舞为代表的表演化、舞台化的大众工业旅游的盛行,不一定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黔西南提出“差异性”文化发展理念,激荡着打造布依族文化核心区的热潮。诸如望谟的布依族民族节日“三月三”,普安的布依族“六月六”,安龙的布依族传统曲艺艺术,册亨的大型布依族现生态舞剧《利悠热谐谐》,还有考古发现的汉代遗址和国家级文物等。黔西南州师专的龙青松老师提出“南北盘江文化生态区”的大文化保护和发展概念,在区域性文化概念下历史文化纳入视野。
“文化是软实力,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软的东西不够重视,与发达地区‘拼文化’的现状很不相同。”徐圻说,国家和民族的竞争还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还是要看人的素养和文化的特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