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藏节
贵州的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苗族的牯藏节是最有名的,这是一种盛大祭祀活动,每次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游人,前来观摩。
牯藏节 ,农历9月14日(“丑”日),是苗家最隆重、最独特的节日。隆重是因为,它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最大盛典;独特是因为,第一是13年才过一次,一个人的一生中,能有机会碰到的没有几次;第二是狭窄的过节区域。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等都有它的支系。但苗族中过牯藏节的,全世界却只在雷山西江、丹江、黄里、大沟和台江九摆等几个不大的区域进行。第三是具有特定的过节程序、仪式和专门的“牯藏语言”。
牯藏,苗话的本来意思,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 译成汉语,又有写作“鼓藏”或“祭鼓”的。说“鼓藏”或“祭鼓”。
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藏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吃牯之寨提前一两年喂养牯牛,多者一家喂2-3头,少者两家喂一头,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争多办衣物,银手饰,所有家庭竞相备足酒肉、鞭炮、红彩等礼物;姑娘则准备丝线,布鞋等物。主寨提前两月或半年向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临节前再次邀请客人,并用鱼藤草在斗牛场出入口扎拱门。节前一天,客人牵斗牛,担肉酒彩礼,吹笙鸣炮进寨,主寨亦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敬神时,寨头路口置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动一般进行斗牛3至4日。第一日早饭后,男女青年着盛装进入斗牛场观牯牛打斗,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参加打斗的牯牛除少数外均宰杀,以内脏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平安。节日期间,凡到场观看斗牛和踩歌堂者,皆视为贵宾,日夜歌酒不休。第三日,近客散去,主人则割一块牛肉送给客人,整个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