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渡船
将旅游从观光升至体验
“只有把背包客、参观者变成一个消费休闲的旅行者,贵州旅游才有希望。”上海新文化旅行社的总顾问张学政怀揣这样的坚持。
不过让张学政深感鼓舞的是,贵州旅游已进入一个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急速转型期,由相对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及多元旅游产品转变,渐入佳境。
2010年,贵州旅游总收入突破1060亿元,对比5年前,这个数字翻了4倍不止。回望贵州旅游产业5年轨迹,正是贵州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的艰难起步时期,也是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核被重新发现的全新时期。
2005年春初开始,“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成为贵州旅游业界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通过歌舞、摄影、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贵州将历史、民族、风俗、传说、节日挖掘和展现出来,一年比一年淋漓尽致。
2010年12月8日,贵州与国家旅游局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时,公开表示,贵州已确定加快推进旅游大省的建设、进而向旅游强省迈进的目标,而发展的基础除了贵州的自然景观、气候条件,还有自身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
贵州不乏好资源、好产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游的好,是贵州旅游目前的发展热点,也是贵州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的根本解决之道。
用什么来留住游客?也许,以文化为载体,和自然山水巧妙匹配,对外不断吆喝,可以使游客驻足。
事实上,贵州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天龙屯堡曾是深藏在贵州大山中的一个普通城堡,与外隔绝。2001年当地成立平坝县天龙旅游公司,开始对旅游市场力推天龙600年明代京都生活的遗存风貌。屯堡中宽大的长袍、完整的宗祠、神秘的傩戏,不仅成了南京人寻亲的最好牵引力,也招揽着无数的游客前往探秘。10年来,天龙屯堡接待了中外游客436万人。
5年前,西江苗寨还是一个少有游客踏足的少数民族村落,如今苗寨每天要接待数千名至上万名的游客。2005年开始,对内,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引导村民们参与文物保护,对外,旅游部门不停地展示着一个有着典型苗族文化的小社会。今天的西江苗寨依然古老淳朴,但留在吊脚楼里,度过夜晚清晨的外来游客却越来越多。
要体验少数民族风俗,要追寻古人的足迹、要品尝黔茶国酒……相信不久以后,来贵州旅游的背包客变得不再匆忙,因为他们有了留下来的更多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