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由零星的村寨农家乐到成片的乡村民俗生态旅游区,由自由发展到打造品牌,由各自为政到集群发展,贵州的乡村旅游也在探索发展中得到较大幅度的转型升级,呈现出勃勃生机。
目前,贵州已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以生态景观、乡村风光为依托的城郊休闲型;以特色农作物观光、采摘为依托的农业观光休闲型;以自然气候为载体的避暑度假型;以特色资源为吸引物的乡村体验型;以民族村寨和古镇为特色的文化体验型等。一批民族节庆、民风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受到城市游客、海外游客的青睐。
西江千户苗寨,开阳十里画廊,安顺天龙屯堡,贵定音寨,湄潭、凤冈茶海——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以“特”取胜,逐渐成为贵州旅游的知名品牌,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傅迎春说:“如今,贵州省正创新旅游扶贫机制,引导省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的形式,形成‘企业牵龙头、龙头联农户’的运作模式,整合各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他说:“贵州省正计划培育和壮大乡村旅游集群,到2015年,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乡村旅游总收入20亿元,项目区内群众纯收入8000元。最终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农村就业人员的20%来自乡村旅游、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的目标。”
5年内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
2011年,贵州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意见》提出,从2011年起,贵州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5年内,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围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和生态休闲游等主题,加快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
“围绕这一计划,‘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投入5亿元以上资金,形成10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同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采取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扶贫。”傅迎春说。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在贵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进程中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2011年,贵州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605.5万人,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2.9%;实现旅游收入221.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5.5%;带动解决了农村就业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在30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共有42万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