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贵州文化自觉和自信。前7届活动,共有35万余人次报名参加各级赛事,各类比赛达8500余场,近3000万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各级电视台录播、直播2000余场,电视观众累计达数亿人次。
而“多彩贵州”仅仅是贵州为打响文化旅游发展品牌倾智谋、出举措的一个缩影。
2006年起,贵州开始实施“旅发大会推动战略”,通过申办制方式,每年选定一个地区举办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此为契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优势,打造旅游精品。
借助旅发大会,贵州各地在“多彩贵州”整体品牌引领下,充分开掘自身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等一系列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使区域形象、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旅游节、“贵阳避暑季”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节庆带动效应,开发出一批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产品,贵州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
2011年,“贵州”外宣形象标识正式发布,又一次让世人眼前一亮。符号化的“贵州”两个汉字中,隐约展现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物产资源。贵州的酒、贵州的山、贵州的民风民俗、贵州的名胜古迹都以大写意的挥洒融合其中。
百姓由穷变富的“捷径”
经济社会发展的“奇兵”
根据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农村、山区、民族地区的特点,贵州坚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理念,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新引擎。
《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的出台,为贵州兴旅富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3%;实现旅游收入221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
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通过发展旅游,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050元增至2011年的7100元。“十一五”期间,全省有42万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近年来,贵州又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旅游业确定为全省16个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并确立了在“十二五”时期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今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提出了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为贵州旅游转型跨越插上了一双强劲的翅膀。
“贵州旅游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旅游业是一把手工程”,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贵州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纪念品和特色食品、药品为重点,以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为平台,主动把旅游业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构建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全新局面。2011年,仅仅“两赛一会”一项,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就占旅游总收入的17.2%,是2005年的4.9倍。
“小旅游”拉动“大投资”,在布局旅游发展这盘棋时,贵州考量充分。2011年,全省旅游项目带动投资1124亿元,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加工和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据初步测算,2011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达41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的7.1%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达15.5%;旅游直接就业和带动就业人数达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在300万人以上。
征程开启豪情满,蓄势腾飞何壮哉。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向世人呈上多彩名片,今日的贵州,正奏响一曲“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山水人文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