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虽然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十几年前来贵州真没什么玩的,这两年不一样了,认真玩起来一两个月时间都不够。”来自山东的游客王宝山说。近年来,随着新产品的推出,我省各大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大量增加,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美景。
贵州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亮认为,随着通达各景区交通基础和各地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进入贵州的航空公司、航线、航班的增加,让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组合更具灵活性,也使旅游产品更加成熟,游客的选择面更宽。随着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不断突出,体验游、自助游、自驾游、民族村寨深度游等极具个性化的旅游方式逐步显现,据贵州青旅的统计,这样的游客每年要新增2至3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旅游业已经实现从资源到产品再到精品的健康发展之路。“贵州不缺乏好的资源、好的产品。我们的产品由相对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已经成为贵州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我们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不懈努力。”傅迎春说。
近年来,我省编制完成《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贵州省度假旅游产品规划》等规划。由贵州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联合编制的《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从产品类型上,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康体运动、会展商务、科考探险、生态观光、自助自驾8大类产品。打造了贵阳避暑之都、黎从榕民族文化旅游、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镇远古城、遵义茶旅一体化、赏花游等旅游新品牌。七届旅发大会助推了黄果树、龙宫、西江苗寨、遵义、铜仁梵净山、兴义万峰林、毕节百里杜鹃等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大市场。推出了遵义茶海旅游、贵阳避暑之都、桐梓生态园、黎从榕民族文化旅游等旅游新品牌。
如今的贵州旅游,几乎每个市(州、地),都能拿出一两个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景区。
旅游脱贫致富功能凸显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安顺市天台山·天龙屯堡旅游区的村民们都忙坏了,大家打扫庭前院后,制定旅游接待方案,进行安全检查,每天都忙着接待游客。村民石如秀销售自己绣的屯堡妇女绣花鞋已经有5年时间了,“从来没想到自己穿的鞋子还能卖钱。”天龙镇妇女仅靠销售绣花鞋这一项收入每月就可增收800元左右。6年来,天龙镇农民从事旅游业,人均收入翻了3番。
《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两项“重磅”政策的制定出台,为贵州兴旅富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贵州坚持“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原则,探索出乡村旅游“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之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贵州模式”。
这一模式得到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乡村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的重要观测点。
目前,贵州已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作了有效探索,乡村旅游在贵州旅游产品体系中逐渐成为主流,已初步形成贵定音寨等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余庆“四在农家”等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遵义桐梓等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桐梓县和开阳十里画廊等5个乡村旅游景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分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安顺屯堡、丹寨石桥、黎平肇兴侗寨等一批极具民族原生态风情的村寨,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外游客来贵州必到的景点和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推出乡村旅游自然村寨3000多个,培育经营实体6万余户,42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或致富,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2011年,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32.9%,同比增长23.6%。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我省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纪念品和特色食品、药品为重点,以全省“两赛一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为平台,主动把旅游业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构建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全新局面。仅仅是以“两赛一会”一项,去年,贵州旅游购物收入就占旅游总收入的17.2%,是2005年的4.9倍。
“小旅游”拉动“大投资”,在布局旅游发展这盘棋时,我省考量充分。2011年,全省旅游项目带动投资1124亿元,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加工和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2011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达41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的7.1%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达15.5%;旅游直接就业和带动就业人数达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在30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