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
转型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我们坚持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追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
我们立足贵州山区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力量打造白酒、两烟、茶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五张名片”,加快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资源深加工“四个一体化”,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平台建设,重点打造“5个100工程”,即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切实做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坚持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的高端融合,努力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坚持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减排,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确保我省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改善民生,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让人民共享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既要拿来看,又要当饭吃。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系统安全。
我们把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生带发展,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和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充分就业,增加收入。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力争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举全省之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村部分低保对象季节性缺粮问题,实行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把保基本的安全网织得牢不可破。
生态文明是理念,也是实践。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携手合作、不懈努力。现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落户贵阳,我们将凝聚各方支持、吸纳全球智慧、借鉴世界经验,全力以赴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