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杜绝“扎堆进洞”模式
“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贵州也是全国溶洞最多、类型最多的省份之一,在国内较出名的有龙宫、织金洞、绥阳双河洞、大方九洞天、铜仁九龙洞等。”贵州财大贵州旅游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胡北明接受采访时说,溶洞是石与水运动的杰作,是大自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亿万年演化而形成的,非常珍贵。洞穴景观资源具有高度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一旦损坏就不可再生。
“正因为溶洞珍稀而脆弱,开发溶洞旅游就不能以市场为导向,而应该以生态保护为导向;在溶洞旅游中不能一味强调‘扩容’和经济效益,而应该提倡讲综合效益。”胡北明说,目前部分景区的开发模式是把门关起来,一味追求门票经济。尤其在当前旅游不再成为奢侈品,旅游人群高速增长的态势下,这样势必将对自然、文化景观造成严重的冲击破坏。
如何才能实现溶洞保护与开发的统一?胡北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显而易见,溶洞景区在开发设计之初,就必须严格设定生态容量,并严格执行。但溶洞旅游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要打破开发观念、转变开发模式,实现旅游产品供给由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变。”他提到,溶洞景区要避免组织长线、短线游客过来,“扎堆进洞”、“转一圈就走”的模式;注重开发更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游客往景区有序分流。“一来,溶洞景区不会超负荷接待,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自我保护;二来,也能让景区告别简单的门票经济,带来更多经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