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的困难在于要趟出一条新路,没有现成图谱和模板可以照葫芦画瓢,只能从有关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借鉴和启示。本报刊发贵州旅游发展的系列文章,目的之一就是期望业界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贵州发展旅游十多年历程中,看一看在政府与市场、保护与开发、生态与环保、产品与促销等诸多关系的处理上,主导发展因素有哪些此消彼长,资源配置方式有哪些发展变化,撬动市场杠杆的着力点有哪些位移,等等。贵州今日发展旅游之举,与10年、15年前的一些省级范例相比,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之外,更加突出大环境营造,更多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更多倡导各业融汇融合,更多强调可持续地发展。贵州近10年以一届届的旅游发展大会为载体,提振起各级党委政府抓旅游的精气神,统揽起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各方力量,高举着生态文明大旗,坚守着资源保护理念,以旅游捍卫青山绿水,以旅游脱贫致富民生,以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以旅游提升贵州名气,大踏步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旅游后发赶超之路。
当我们驻足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边,环顾二十一世纪第二个10年,每一位专业旅游人似乎都应作这样的思考,肇始于20年前的政府主导型中国旅游发展战略,把中国从一个旅游资源大国造就为一个世界旅游大国,而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今后引领和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必将是“市场主导”乃至“市场决定”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在这个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关头,贵州省既为业界提供了转折期的一份样本,也肩负着下一步探索和创新的使命。
贵州新一轮旅游发展大会还将持续。在新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如何赋予传统载体以新的精神和新的内涵,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何让各级政府更加充分地转变职能,将是包括贵州在内的全国性旅游大课题。我们期盼,贵州旅游业在后发赶超的基础上,永不停歇,砥砺前行,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在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为全国和全行业创造新经验、提供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