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篇:贵州嘞方言味道足微信微博频转发
“我嘞家,在阿个山喀喀头,那里的阳光,安逸得很。不像只城兜嘞,尽是塑料的味道……”
去年,贵州小伙“吆拐”用贵州方言演唱的这首民谣歌曲《我嘞家》在网络上亮相后,迅速走红,听众除了喜欢这曲调中独特的“山里味”,地道的贵州方言歌词更让他们感觉“有意思”、“找到了根”……一年来,这首歌引得众多粉丝纷纷传唱,一直热度不减并在微信微博上被广为转发。
稍加留心,你会发现近年来贵州元素在悄然走俏。其中,贵州方言的歌曲、相声、戏剧小品等节目,很受人们喜爱。说贵州方言,唱贵州特色,逐渐成为贵州人的一种时尚。
台上,两相声演员在相互抬杠,期间夹杂着的“鬼头刀把”、“搞哪样”、“哈戳戳”等贵阳方言让观众们发出会心的笑声……2011年6月成立的贵阳“山人斋”曲艺社,一直立足于说黔味相声,不仅受到了一帮相声迷的追捧,在北京、天津等地,不少曲艺界名家也知道了贵州有个“山人斋”。
山人斋主创张毅贤告诉记者,他们除了表演一些经典的传统作品,还创作了不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作品,如《贵阳话》、《你得减肥》、《请你来唱歌》、《送你一支歌》、《贵阳吆喝》、《摇滚梦》等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声主要融入了贵州、贵阳方言、民歌等,这样更能让本地观众感到亲切,更容易引起共鸣,也能更好地宣传贵州。”
融入贵州元素,似乎是贵阳的相声社在创作中具有的共同特点——成立于2009年底的“春黔社”,在他们的不少相声作品中,同样融入了贵州方言、贵州特产等元素,让贵州观众听了倍感亲切。其中,他们自创的《黔菜飘香》中,“烙锅”、“肠旺面”、“荷叶糍粑”、 “小米鲊”,还有“灌汤蹄花”、“黔味虾”、“苗家酸汤鱼”等数十种贵州特色小吃菜肴,随着一个个“包袱”被“抖”出来,让观众一边笑一边咽口水。
“我们是在贵州说相声,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声不仅能更好地与本地观众交流沟通,产生互动,也更具个性。希望今后我们的相声能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喜欢贵州,喜欢我们的相声。”春黔社发起人之一的穆伍说。
每周四、五、六三天,位于黔剧院的“钟幺爷开心剧场”内充满了欢乐气氛。舞台上,贵州味十足的《贵州打象话》、《黔味二人转》、《地方方言诗》、《贵阳十八怪》、喜剧小品《钟幺爷杂货铺》等节目,让观众席上发出开心的笑声。
“作为一个老贵阳,听到演员用地道的贵阳方言讲我们贵阳的事情,觉得特别亲切、有味道,而且让节目的笑点更多,太开心了!”一位观众看得笑出了眼泪,连连赞扬。
“当初办这个剧场,主要是出于传承贵州本土文化、构建贵州人自身语言自信的一个梦想,没想到观众的反应如此热烈。”该剧场的创办者——贵州钟幺爷影视传媒(集团)公司负责人、西南著名笑星、钟幺爷的扮演者钟中说。
钟中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地逐渐兴起了方言剧,比如四川、重庆的影视剧,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昆明的方言动画片《小米喳》等。于是在6年前,他决定拍摄贵阳方言情景剧《开心杂货铺》,并着力打造“钟幺爷”这一角色。
《开心杂货铺》从2008年在贵州卫视开播以来,逐渐受到大家关注,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很快,“钟幺爷”成为在贵阳老少皆知的名人。
“‘钟幺爷’受追捧说明观众们感受到了贵阳方言的魅力,这让我更加有信心,我希望进一步弘扬、推广地方文化,打造贵州的‘刘老根大舞台’。”于是,经过一番努力,由贵州钟幺爷影视文化传媒(集团)公司与贵州省黔剧院共同斥资千万元,打造了贵州第一喜剧剧场——“钟幺爷开心剧场”。
该剧场自2013年5月1日开始在贵州省黔剧院推出,舞台上,一个个“接地气”的节目、地道的贵阳话赢得了观众的笑声与喝彩。“小剧场一共有300多个座位,刚开演那几天场场爆满,还应观众要求加了好几十个座位。一些单位还把来小剧场看演出作为员工的一种福利,专程从清镇、花溪等地组团前来观看。”钟中说。
谈及贵阳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钟中认为,近年来,由于一部分贵州文化人有意识的推动,及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贵州人开始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对之产生了认同和自信,但比起省外许多城市,这种自信还不够。“我们的本土文化魅力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这需要大家更进一步的努力,让我们的文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