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发达地区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已经目睹了这样的过程,再走就是愚蠢或是不负责任了。
当不少省份还在为PM2.5频频爆表而烦恼时,贵州的“烦恼”却在于如何制作“空气罐头”。2014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幽默地说,将来可以制作贵州的“空气罐头”。让贵州成为好空气的代表。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据媒体报道,贵州省旅游局正式启动制造“空气罐头”计划,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创意设计方案。
贵州准备怎么打好“空气罐头”这张牌?2014年4月4日,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徳威。
实际上,“空气罐头”并非一日之功,贵州早已经历了目前许多城市的治理之路,而这个西南欠发达省份,现在也面临着既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又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课题。
总书记点赞之后
南方周末:习近平总书记夸贵州将来可制作“空气罐头”,你感到欣慰吗?
熊德威:既欣慰又有压力。欣慰的是贵州多年环保努力有一个非常好的结果;说有压力,是因为连总书记都关注了,那么,未来贵州这样好的空气质量能不能守得住,我们作为职能部门,首当其冲。
南方周末: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贵州省旅游局在研制“空气罐头”。有评论说这是炒作。
熊徳威:叫炒作好像有点贬义,我觉得是品牌的宣传。贵州省定了五大名片:旅游、特色农产品、特色制药、茶叶和特色食品加工。中央领导实际上是在指引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路径。而“空气罐头”正是招商引资的好品牌。
南方周末:就你所知,贵州省旅游局的“空气罐头”计划进展如何?有没有企业来接洽表示要生产“空气罐头”?
熊徳威:这方面的情况我不了解。
南方周末:你们有没有就此提法展开讨论?
熊德威:没有专题讨论,但我们在内部会议上断断续续议论过,总的想法是抓住这个时机,把贵州环保工作抓上去。
2013年针对国务院“大气十条”(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们报了一个贵州省的行动计划,当时省政府要求我们展开更深入研究。当前,省委、省政府则要求我们两步走:先推大气治理措施,再跟上科研手段。我们报送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很快就会获批执行。
“空气罐头”的前世
南方周末:贵州能有让大多数省份羡慕的好空气,是先天优势还是后天努力?
熊德威:肯定有大自然赐予贵州青山绿水禀赋因素。但是,贵州传统工业以能源矿产、水电开发为主,曾经也有过空气污染严重的时期。那时许多工矿家属区阳台上的花都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因为被灰盖住了。“九五”期间贵阳被列为“全国三个酸雨污染最严重城市”,1995年还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
南方周末:这是如何改变的?
熊德威:第一,1988年贵阳市就启动了煤改气工程,从贵阳市所有家庭,到大单位的燃煤锅炉,只要是烧煤的,全部改气。第二,产业布局的“退二进三”政策,当年贵阳钢厂、水泥厂、火电厂等四大企业污染源搬迁出城。第三,2007年贵阳市提出创建生态城市,并开展全方位治理,使大气环境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
南方周末:这些都是目前北京等城市在做的空气治理措施。
熊德威:还有让你想不到的。公交汽车油改气,首先是改发动机,当时我国没有批量生产的烧气的发动机。贵阳市自己搞,搞了三十多次试验,结果把发动机搞成了,这个事引起了全国轰动,是全国第一个公交车油改气的城市。
南方周末:当时全国城市把主要精力投在发展经济上,为何贵州却在治理空气?
熊徳威: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是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首要任务,“退二进三”、煤改气等措施既是治理措施,也是发展路径选择,我认为不是放下发展光抓治理,由此也催生了许多三产和科技企业。
南方周末:贵州此前的治理经验,对目前其他城市的空气治理,你认为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熊徳威:各地有各地的具体情况,此前的具体措施我觉得更多的是从贵州的定位出发,突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否对其他地方有所借鉴,我没有想过。
既要GDP,也要“空气罐头”
南方周末:从某种程度上讲,贵州空气好,是否也是因为经济发展比较慢?
熊德威:当然,由于受交通瓶颈制约,贵州前些年发展步伐较慢,客观上,对大气环境容量压力要小些。
南方周末:近几年来,贵州的GDP增速位于全国前列,贵州会不会重蹈其他城市的污染覆辙?
熊徳威:我认为,GDP增速快与污染不能画等号。关键看GDP的构成,看产业和能源结构,看对汽车尾气等领域的治理措施和力度。贵州已经提出了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科技产业高端化的口号并付诸实施。
南方周末:具体到招商引资中,有没有不能引进的项目?
熊德威:拒绝污染项目,这是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规定和要求。虽然没有规定哪些企业不能进入,但总的原则是严格把关极易造成污染的铅、镉等重金属项目,其实是按照国家产业目录办事。
最近这几年,贵州承接了很多东部转移过来的比如劳工密集型的制鞋、棉纺等企业,尽管它不是高科技,但是能解决大量的就业,我觉得这是贵州需要的。涉及一定污染的企业,只有达到环保要求的才可以入园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