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贵州省特色文化多姿多彩 贵山秀水魅力四射

平塘牙舟陶,穿越了600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平塘县委宣传部提供)

创意成为贵州文化新亮点  赵相康 摄

蜡染是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   王小梅 摄

家家做鸟笼成为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小梅 摄

  舞台上,常常环绕着苗族、侗族、布依族的迷人风情,也有原创艺术作品屡攀高峰带回荣誉;学堂中,阳明精神、儒家文化变着花样呈现国学大餐,人们在琅琅书声中找到贵州文化之根;乡间里,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给当地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游客留下别样的贵州印象。

  这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这是特色文化绽放别样光彩的贵州。

  在过去的“十二五”中,我省文化工作真抓实干,改革创新,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影响力和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在未来的“十三五”中,我省着眼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重点文化工程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将成为重点,切实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

  产业、创作比翼齐飞

  颇具代表性的大型民族歌舞演出《多彩贵州风》累计演出已达3000多场,这个数字的背后,承载着无数文艺工作者的艰辛汗水和幸福欢笑。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成果,“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被成功打造,品牌背后早已涵盖民族工艺、文化地产、演艺、特色产品等多个领域。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年演出达500余场次;多彩贵州风艺术团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贵州文化广场、北京路影剧院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开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全省行动计划出台……

  与快节奏的发展同步,我省艺术创作呈现出兴旺的喜人局面。

  大型花灯剧《月照枫林渡》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化剧目奖、优秀表演奖。这一优秀成绩,仿佛为贵州的艺术创作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陆续有歌舞剧《仰欧桑》、木偶剧《水寨龙珠》、音乐剧《天蝉地傩》、《嘎老》等系列作品在国内获得重要奖项。话剧创作方面也颇有成果,《文朝荣》、《图云关》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感动。

  “十三五”规划中,我省艺术创作将围绕唱响贵州、打造艺术精品和文化活动品牌、展现多彩贵州形象而展开。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将启动,重点推出一至两部优秀舞台剧目,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并角逐“文华奖”,另选推荐两台剧目参加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重点打造话剧《王阳明》、杂技剧《万水千山》等剧目。文化活动品牌工程也将启动实施;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将举办;生态文明贵州国际论坛文化分论坛也将展现独特风情。

  非遗保护有新突破

  遵义海龙囤土司遗址申遗成功,贵州文化走向世界又迈了一大步。文化遗产是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根与魂。“十二五”期间,有11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5个项目入选国家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评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5名。

  我们熟悉的侗族大歌、花灯剧、苗绣等,都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为了综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黔东南、黔南两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相继问世;3家文化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在“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中,《八面来风》、《山花烂漫》、《南腔北韵》等节目让观众享尽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大美原音》展示了苗、布、侗等贵州主体民族的经典歌舞汇珍,展现中外原生态歌舞的大美之魅。

  我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全国率先实施,组织培训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600多名。同时,我省也被列为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试点地区。而这些被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通过对外交流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2014西班牙中国文化年·多彩贵州文化节”、“2015俄罗斯·多彩贵州文化年”等活动中,均有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在台湾举办的“欢乐春节·醉美多彩贵州”和在香港举办的“根与魂——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当地人刷新了对贵州非遗的认识。

  将文化艺术推广出去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也明显增强。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也陆续开展,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基层带去欢乐。

   全面发展 持续发力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围绕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实施十大文化工程,另一方面则将依托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十大文化品牌。

  在艺术创作方面,打造艺术精品和文化活动品牌是主要工作。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化基础建设工程、文化服务大众工程、文化数字建设工程都将启动实施,在推进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文化惠民、文化下乡”的公益性、示范性演出将继续深入开展,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也将提速。

  文化遗产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文化传承脱贫工程奖同步启动,围绕丰富的文化资源,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稳步迈进。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山地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等在挖掘、整合、弘扬中发力,彰显贵州文化强省的豪迈气概。

  文化产业方面,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将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将以大文化助推大旅游,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组建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艺术团,提升旅游人文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未来的5年中,贵州文化将带着沉甸甸的民族自信“走出去”,并将精彩多样的文化“请进来”,形成发展并肩、繁荣齐步的格局。

   栉风沐雨为黔剧

  中午一点,曹锦鹏已经在化妆间里候着。周末的贵州省黔剧院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以黔剧为题材的60集贵州方言情景喜剧《欢乐黔剧》,眼下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

  “过完大年初五我们就开工了,到现在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曹锦鹏眼神里透出一丝疲惫。他在剧中出演黔剧院院长,戏份最多,台词量也大。

  除了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的主持工作一天也没落下。上午赶到剧院开始化妆,拍到晚上6点多,他得马不停蹄地赶到《多彩贵州风》演出现场。10点主持工作结束,他又回到剧组继续赶进度。

  定下的电视剧播出日期是5月1日,加上拍摄和后期制作,这时间也是迫在眉睫。为了提高制作水准,黔剧院特意请来制作综艺节目《燃烧吧少年》的灯光团队,贵州广播电视台资深导演毛麑执导,整个黔剧院的演员都不敢有丝毫松懈,全力投入,以保证拍摄正常运行。

  曹锦鹏扮演的院长,是一个经历了黔剧从兴盛到没落的见证者,也是现在黔剧复兴的领头人。围绕在这个领头人身边的,还有一群怀揣着黔剧梦的人。曹锦鹏说,剧中的段子大多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虚构,但黔剧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历史,却是真实的。

  真正的黔剧院院长朱宏,在剧中扮演的是表演大队队长,一个把半辈子都交付给黔剧艺术的古道热肠的男人。朱宏说,用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示黔剧,就是希望以百姓普遍接受的形式来普及黔剧艺术。情景剧片头曲、片尾曲和插曲,都是以黔剧的形式创作的,在电视台连续两年滚动播放,以及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同步上线的声势之下,相信黔剧的特色也能根植于人们心中。

  顿夏夏是这部剧的女一号。她饰演的角色叫文雅,有人如其名的优雅气质,是个从小就热爱黔剧的女孩。学音乐剧专业的她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舞台经验,被朱宏“一眼相中”,邀请加入黔剧院。在她看来,年轻演员不仅担负着传承黔剧的使命,也要顺应时代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到创新。

  自2008年黔剧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人们再度将目光聚焦于这贵州独有的戏曲艺术,《奢香夫人》、《秦娘美》等优秀经典剧目,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如何将这些经典代代相传?整个黔剧院100多号人倾巢出动拍摄《欢乐黔剧》,似乎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曹锦鹏在聊起黔剧传承时感叹:“如果贵州没有京剧,那我们还能去北京看。可如果黔剧消失,就真的再也找不到了。”

  保护发展两手抓 文化传承有新意 ——访贵州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陈顺祥

  过去几年,我省的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仅从我从事的文物保护这一方面来看,去年遵义海龙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放试运行;遵义会议纪念馆新馆建成并开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这些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信心和步伐。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要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文物保护的主要工作,就是留住历史脉络和痕迹。目前,我们主要工作的方向,除了文物保护之外,还有传统村落的保护,这两方面都需要保护和发展同步进行。

  在发挥文物当代价值这方面,海龙囤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是一个典型例子。海龙囤地理位置和环境适宜进行旅游开发,在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之后,在不破坏文物前提之下将成果向游客展示,便能带动系列旅游产业发展,并能更有效的将海龙囤这一遗址推向世界。

  不过并不是所有遗址都适合做旅游开发,赫章县的可乐遗址的科考价值就大于旅游开发的价值,所以文物如何运用也需要因地制宜。

  反观传统村落的保护,由于有人居住,如何提升当地人生活水平和如何保护文物遗产,就必须共同考虑。我们在锦屏县隆里乡、黎平县堂安侗寨和地扪侗寨,以及安顺市云山屯等地设计了村落保护试点,除了针对当地居民的经济、民俗、人文等方面进行研究,也将周边与村寨相关的自然环境、农业景观、民居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列为保护对象。生态博物馆在当地建立信息资料中心,对当地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料进行实时记录,在研究的同时,不仅能为当地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也能为游客提供了解当地文化的参考资料。

  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尊重当地生态和人文发展,这是“守底线”的重要体现。而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借鉴国外以及国内东部的先进做法,结合一些优秀理念,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其发挥社会价值,这是文物保护工作中“走新路”的做法。受保护的传统村落在经济上得到扶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便能带动当地群众奔小康。

  此外,在展示贵州传统文化方面,贵州省博物馆新馆的落成和试运行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新博物馆不仅面积扩大不少,在功能区分上也更加合理。一方面,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教育功能,把贵州历史和自然人文分别展示。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民族贵州版块,主要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历史贵州将展示古生物时代到现代整个历史长河中的贵州故事。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将成为贵州的一个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其公众服务功能,不仅对传统手工艺等进行集中展示,也会设计文创产品展示区以及建设4D影院。

  贵州是个拥有丰厚文化遗产的省份,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的今天,文物工作就必须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一针一线 绘出锦绣一片天

  40多岁的杨阿妮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雷山县阿妮绣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最近杨阿妮特别忙,她接到一个来自广州的订单,随即在当地找了50个绣娘集中培训,最终选出33名绣娘投入到生产中。

  这批300件的服装订单,来自广州一个享誉全国的服装品牌——“例外”企业,工期是40天。运用手工刺绣的服装在市场上价格不低,绣娘们所得的报酬按件计算,一次最少也能拿到1500元。

  杨阿妮13岁就开始爱上绣花。出生于雷山县郎德镇乌肖村的她,每天步行6公里上学,除了学习就是研究刺绣,到了中学时期,杨阿妮就穿着自己绣的衣服去学校了。在雷山民族职业中学读书时,她被分在刺绣班,未来事业的蓝图,似乎在那时就已初具雏形。

  杨阿妮后来在县文工团工作过,但最终还是回到自己最热爱的手艺上。通过售卖刺绣商品,单是在2005年至2006年,收入就达数万元,其作品也曾获得黔东南州和雷山县旅游文化产品“名创”称号。

  10年间,杨阿妮店铺从一间小门店发展到如今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雷山县阿妮绣业有限公司成立后,为她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当地绣娘带来不少就业机会。2009年,杨阿妮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授予“州级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荣誉称号;2013年被雷山县委、县政府评为“旅游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

  世界时尚界对苗绣表现出高度关注,像广州“例外”这样的知名服装品牌,非常注重将苗绣工艺融入到时尚设计中。有了关注,杨阿妮公司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这里的女性几乎人人都会刺绣,但工艺参差不齐,一些针法并不纯熟,所以也需要集中培训。”通常,杨阿妮接到订单后就会召集当地绣娘展开培训。据介绍,因为苗绣需求量越来越大,有不少掌握刺绣手艺的女性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家乡从事刺绣工作。

  杨阿妮告诉记者,“锦绣计划”、“百万绣娘”等政策扶持,让更多绣娘掌握到精湛的手艺,找到脱贫致富的途径。

  曹海玲(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民族文化是贵州的特色,也是贵州的优势。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在艺术创作、剧目生产方面,近年来,贵州出现了很多好作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根植本土,从民族文化中提取营养,以新的视角,完成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审美?目前,多彩贵州文化艺术公司重点打造的舞剧《蝴蝶妈妈》,就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性继承,以现代审美的视角合理创新,将民族文化中浪漫主义色彩延伸,完成民族本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具有当代价值和普世价值,能够得到现代人的认同,调动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民族文化的当代审美,给多民族文化宝藏的贵州未来的艺术创作以更深更广的挖掘和拓展。

  龙佑铭(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民族文化的一块宝藏,按照文化助推脱贫和文化惠民、文化励民、文化富民的要求,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省文化厅和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正计划在多彩贵州文创园做一个“2016多彩贵州‘非遗’文化年”,为贵州非遗集中展示打造一个平台。同时,通过对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的生产性保护和实施培训计划,培训更多传承人群,并通过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助推扶贫,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工艺,让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更多的服务当下,惠及民众。还要通过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的传承和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对传统节日节庆等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让其在多彩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贵州特色旅游增光添彩。

  莫才军(黔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黔南州文广新局局长):根据黔南州委、州政府“十三五”、“3366”发展战略对实施大文化战略行动的定位,民族文化建设既是黔南的优势,又是文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在今后几年,我们将按照省里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结合黔南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好以“好花红”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我们将围绕创作舞台艺术精品、提高民族节庆水平、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好花红”品牌的文化内涵,依托各世居民族的文化资源特质,再创一批民族文化新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黔南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

  朱宏(贵州省黔剧院院长):黔剧院作为一个专业院团,在贵州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这条路上任重道远。黔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方戏的代表,在贵州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秦娘美》、《奢香夫人》等作品均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面对如今的市场情况,我们通过在北京的中国戏剧学院附中举办黔剧班,培养黔剧人才,同时借助网络媒体和电视剧等新颖的形式对黔剧进行包装,达到向人们普及黔剧文化的目的,目前看来是有效果的。近几年,黔剧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每年演出超过100场,我们也在与旅游景点展开合作,通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在景区内进行黔剧选段演出等方式,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黔剧魅力。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彭芳蓉 邹素慧 李江 文章来源: 贵州日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6-03-15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