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在线讯 2月22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通报说,去年12月13日国家林草局对外发布的有关监测成果显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量级指标数据——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全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胜地,石漠化的有效治理促进了岩溶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贵州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记者团采访石漠化治理
据介绍,根据原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的安排和要求, 2016年4月,原省林业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组织启动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历时1年半至2017年8月上报监测成果。监测范围为全省78个岩溶主要分布县(市、区)和贵安新区的1371个监测乡(镇),按照国家石漠化监测技术标准和要求,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区划和调查监测小班175.62万个,采集GPS特征点27043个,建立了包括8781万条信息在内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管理系统。经过前期监测数据整理准备、制定技术实施细则、开展省市县三级技术培训、进行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处理等4个阶段,最终完成监测报告并报送国家林草局审核。经国家林草局组织论证,贵州省的监测成果数据客观、真实、可靠,经过国家级核查综合评定为“优”。
荒山秃岭的刺梨园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底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247.01万公顷(3705.15万亩),比2011年底的302.38万公顷(4535.7万亩)减少55.37万公顷(830.55万亩),面积减少18.31%,减少面积量和减少幅度均高于第二次监测周期;石漠化程度呈现持续减轻趋势,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52.45万公顷(786.75万亩)下降到2011年的42.47万公顷(637.05万亩),再下降到2016年的28.18万公顷(422.7万亩),全省生态环境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其中,林草植被恢复的贡献率达67.75%,因劳动力转移、生态移民、农村产业及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植被自然修复的贡献率为19.52%,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1.59%;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11.14%。
绿色发展见成效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石漠化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一是贵州石漠化面积大、程度深、危害重,还有大量的石漠化土地亟待治理,防治任务仍然艰巨;二是生态系统仍较脆弱,目前已经恢复的林草植被以灌木型为主,生态稳定性差,稍有人为干扰破坏和发生自然灾害极可能造成逆转;三是新增风险依然存在。陡坡耕种、过度放牧、樵采薪柴等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加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隐患较大。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激发更多力量投入和参与到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来,将石头旮旯变成金窝银窝,早日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