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流行于贵州、江西南丰、四川、甘肃、安徽贵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等地……
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其实应该是安顺地戏的表现形式,傩戏包括:阳戏、地戏......
傩是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农村称“乡人傩”。是古代腊月举行的一 种驱鬼逐疫的仪式,故名“傩仪”。而因驱傩的情状多是通过歌舞来表现的,所以又称“傩舞”。
舞者的装扮为“黄金四目,玄衣朱 裳,执戈扬盾”,也即头戴面具和冠,铜泡制作的浄狞眼目,身着熊 皮,手执戈矛,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场面热闹、轰动。
表演者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不等,也曰“方相”。舞者手执长鞭,甩动作 响,并在音乐伴奏声中高呼专吃恶魔的十二天神的名字。
宫廷驱傩则由太常寺主持。明清以后有些傩堂为吸引信众,便在傩仪中加上了故事表演,还辅之以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唱腔,此为“傩戏”。
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到后期而应运而生的,当时的人类已进入农耕时代,而此时鸟类是农耕的重要帮手。
所以,傩也就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就是鸟。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文化”。
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
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简单,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往往是用一个相同的音加上声调变化来表达,有了文字之后,就用象形、会意、记音等方式来区分。
因而就出现了这一类同音异字的复杂现象。
傩文化的诞生地: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
中国的文明是农业文明,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文化是水稻文化,水稻是一种喜暖畏寒、宜水忌旱的农作物。
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水稻的生长。
中国南方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面积水域和它的水源地都有可能是水稻文化的发祥地。
由于“傩文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文化才能生存。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
研究傩文化的现实意义:傩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像“儒家文化”是封建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一样,“傩文化”则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农耕阶段的意识形态。
因此,研究“傩文化”与研究“儒家文化”的意义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由于“傩文化”是中国原始时代的意识形态,根据马、恩极力推崇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学说:“人类必须先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社会”的哲理,中华文明的“文明要素”就在古老的傩文化之中。
傩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DNA(基因)。我们研究生物的DNA,能够在生物学界产生一场空前的生物学革命,我们研究物质分子的DNA,曾导致了原子弹、宇宙飞船等尖端科学的诞生。
我们也同样可以企望从中华文明之源的傩文化基因中,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有害基因,筛选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益基因,使我们的祖国能够突飞猛进地前进……
如: 织金穿青人的傩戏。贵州省织金县位于乌江两大支流三岔河和六冲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一个拥有2800多平方公里,90多万人口的多民族县份,全县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白族、穿青人(未定民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40%以上。
“穿青人”,明代地方史志称其为“土人”,清代又称其为“里民子”,因其“衣尚青”,故曰“穿青”……
是中华各民族中少数民族的一员(据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统计,中国有78种母语,又据2000年中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提供的资料,中国有82种母语,已认定了56个民族,尚有部分未被中央认定,贵州穿青人就是其中之一),穿青人历史悠久。他们的先民由黔东辗转进入黔西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已6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各县,其余分布在安顺、黔南、黔东南等地区的计30多个县(市),居住在织金的穿青人有20多万人口部分县。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用自己聪颖的智慧,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和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穿青人文化生活丰富,是一个勤于农耕,善于田歌相答的民族!他们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信仰“ 九月祀五显神””,其中“跳跃如演戏状,日庆坛”的傩戏被外国戏剧专家称为“戏剧活化石”。
他们有自己的服饰特征以及婚姻、丧葬、节日习俗……
他们在开垦田园、立家创业的社会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讴歌……是穿青人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已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傩戏傩舞是织金县穿青人在“庆赛五显标”的祭祀仪式中由掌坛法师和帷坛班子诸艺人穿插表演的傩仪戏剧和舞蹈。此种庆坛活动及傩戏傩舞遍及穿青人聚居和散居的地方,这种庆坛活动起源的传说:古时候穿青人的祖先在战争中失败,一个晚上被迫赶遇到一条大河边,前有水阻,后有追兵,正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前方水面上出现了开路引导的火光,大家就跟着火光逃去,天快亮时,火光熄灭了,大家安全地过了大河而得救,惊奇之际,发现岸边有座五显庙,里面的五尊神像还湿淋淋的,于是断定是这五个菩萨显灵搭救,为感谢救命之恩,许下世代尊敬五显,把奉香火,每隔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庆典祭祀。这就是“起坛”时道土念诵宣旨的来由,表明它已不是一般的傩戏傩舞活动,而是穿青人分散举行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宗教庆典活动。
所以庆坛的宗旨是“还愿”,即在法事程序中多次出现的“宣旨”一再申明的“滋因祖来信奉五显圣贤香火一堂,原许数年一赛”,并非是临时许愿,且不向别神酬还,而是专门“酬还五显圣贤思愿”的。庆赛五显坛的傩戏班子必须是穿青人,别的民族不能参加,具有典型的民族性。
在祭祀中,还要将庆赛人家的祖先亡魂从阴曹地府请入法场领受法楚,祖先崇拜突出。
惟戏班子在叙事性表演中,完整追亿穿青人祖先农耕生活。如:庆坛中《山魈殿》一场戏,表面看是神的活动,其实是人的活动,也就是穿青人的先民们的农耕活动。在傩戏表演中还反映了民族间的团结。
如《二郎殿》一场戏,五显二郎巡游时碰到不同服饰的各族先民,就同他(她)们风趣地交谈。
《南游殿)中五显二郎与各民族先民喝酒、吹芦笙、跳场等表演,说明穿青人与各民族神、人都和睦相处,并无歧视……
在整个庆赛五显坛的体活动中,凡有法事的程序,均要由法师盛装跳舞,鸣角发鼓,括香念唱,反复进行,谁戏惟舞就是在这些法事中表现的……
穿青人的傩戏:
庆坛傩戏的“戏场”(即法事进行的坛场)布置称为“摆坛“或“设坛”。就是在庆赛人家的堂屋里,将五显神即与之有关的画像(俗称“案子”)沿堂屋四壁按主次顺序张桂。
堂屋正面神壁(平常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上挂三接神像,顶上一排是“百神图”,第二排是圣公、圣母,左右分别列五显弟兄五人肖像,即“显聪明王大郎”、“显明明王二郎”、“显正明王三郎”、“显直明王四郎”、“显德明王五郎”;第三排是“宝山大郎”、“灌口二郎”、“云魈三郎”、“岳王四郎”、“灵浮五郎”、“山魈六郎”、“南游七郎”、“水魈八郎”、“云盖天真九郎”。堂屋两侧各分设九殿神位,共十八殿;屋上空悬三接云案幡帐;有“八仙过海”、“一封朝奏九重天”、“二地真仙登少元”、三元真仙登宝殿”、“四值功曹把令传”、“五人弟兄能灵会”、“六宫姊妹赴法筵”、“七千弟子行正教”、“八仙聚会在桃源”。
大门内上方设监坛二神将,左是“火牙”,右是“火漂”;堂屋神壁下设三层香案,稍前摆方桌,放置锣、鼓、钹及科书、师刀、令牌,牛角、头扎、祖师棍、牌缨带等法器和法师必用之道具。
待坛场布置就绪,庆坛活动即可开始……
庆赛五显坛的傩戏共有15场,每一场又可分为好几折。
穿青人的傩舞:
傩舞的表演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的,织金以那镇穿青人庆坛中的维舞,尤以法师蔡拜舞(第一场)、“酒杯舞”、“粘香舞”(第六场”合会”中)、相旗舞,概富民族宗教特色。庆坛中的帷舞,基本上都是通过祭祀仪式进行表演的,而且都较程式化。“法师蔡拜舞”的表演,主要是取手扶牛角踏显步行十字,踩九州蔡拜九方。九方即八卦中乾、放、民、展、类、高、坤、总、中言九个方位,
法师每踏完一遍,即烧纸钱祭拜,按东、南、西、北、中顺序,领词也同时在蔡拜踏步的舞蹈中念完,锣鼓在每蔡拜段落之间献奏,音乐唱腔是一曲多段,唱词是上下旬结构,以一唱众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