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林,贵州道真县人,林达集团创始人,现任林达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贵州省工商联执委委员、
北京贵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朝阳区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
1993年,伴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杨武林带领了一群充满大山气息的乡友来到北京创业,参与首都的建设。
创业生涯经历了从丙方到乙方,再从乙方到甲方并最终实现甲、乙、丙三方联动管控的整个发展过程。
从最初带领几十个人到现在拥有上万人的团队,并成功创办林达集团。
林达集团现主要从事开发建设、酒店物业、投资物流、生态农业四大板块的业务。公司先后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知名地产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并涉及海外市场。
公司秉承“投资一片热土、带动一串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缔造一个品牌”的投资理念,于2008年返哺故土,在贵州相继投资打造以美食街为主题的地产项目,年建设面积达200多万平米,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
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杨武林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勤奋经营好企业的同时,更多了一份社会责任与使命,带领员工以多种形式服务社会。2008年公司内部成立了“林达资助基金”当公司员工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资助到位。
2015年公司出资成立了“贵州省银杉教育发展基金会”,资金规模达2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道真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6年公司积极响应“千企帮千村”的号召,在道真打造了一条十公里长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以种植中药材为主,既实现快速脱贫,又解决脱贫不返贫的问题,并探索民营经济享发展的经营模式。
杨武林常说:
我们这一代人是赶上了这个大好时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最好时期,我们只有不忘初心,踏实苦干,干出特色,干出效果,才不负这个时代、不负众望!
2010年被遵义市人民政府授予“遵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4年被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授予“春晖行动贡献奖”。
201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5年被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授予“天下贵州人青年创业导师”荣誉称号。
2016年被北京市企业家协会授予“北京市优秀创业企业家”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创业者,带领着团队走到今天,颇有几分感概,同时感到攀得越高,责任越大,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是很幸运的,赶上了这个大好时代才有今天的成果。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在公司发展到了这个特定的阶段,作为企业的第一负责人,很多东西是应该好好的思考,总结,是应该好好问问自己。
杨武林说:我于1974年2月出生在贵州的最北部,也是最山区的一个地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父母以务农为生,一家五口、兄妹三人,我排行老大。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土地已承包到户,但家里的条件还是相对比较艰苦,主要经济来源是父亲的一门手艺。
当时是计划生育时代,我们家老三属于超生,所以要受到处罚,其中一个措施就是把土地分割一份出去,原本是四个人的土地,最终变成了五个人用三个人的土地,所以家里土地偏少,我就选择了去茶条把承包土地种植烤烟。
按照现在的创业定义来说的话,杨武林算创业比较早的人,应该可以说是边读书边创业,因为当时我还在读初三的时候,利用假期时间,我就开始在当地收稻谷到重庆的南川去卖,然后再从南川倒运化肥回来当地卖。
那时候化肥不允许私人经营,由供销社统一销售,所以我就买一批化肥装在车箱的下面,然后在上面装上水泥,从而应付关口检查。
读书毕业后我还到高山承包土地种了一年烤烟,那是1992年,当时我们那个地方发生了10年来最大的旱灾,但我运气好,高山的烤烟是越干越好,那年我一个人承包的土地种的烤烟卖了800元钱,当时来说很多一家人的经济收入都没有800元,所以我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我得知,当地的朋友有几位在北京打工,听说收入颇丰,于是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上,于1993年春天到了首都,因自幼与父亲学习木匠手艺,所以到北京的工地上搞建筑就有了用武之地。
在项目上工作基本没有经历干小工这个过程,一开始就是干技术活,然后边干边深入学习技术,学管理,最后在项目上担任管理人员,杨武林领着一帮老乡奔波于京都。
1997年夏天,浙江老板付新尧有一个项目需要对外承包,正好我们也在待工,我就领着这一个班组到付老板那里承包一部分工程开始单干。刚开始,我们实际是利润平均分配,但这个方法始终调动不起大家的积极性,因为有点像吃大锅饭,最后大家一致推举由我一个人承包,由我给大家发工资,按劳分配,大家觉得这样更有动力。从那时开始,我第一次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几十个家庭的生计成为了我不敢松懈的动力源。
从此我开始走上了既坎坷又神奇的创业之路,所以我认为我外出自主创业的时间应该算是1997年,也就是香港回归那年。
作为创业者,面临的困难,我想应该和大多数人创业者一样,没有资金,没有好的团队,没有足够的资源,没有背景只有背影,包括创业者自身的能力水平、社会认知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创业者面对的困难,也是不得不克服的困难。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这些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没有别的出路。
我们一路走来,并且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并非偶然。我常和我的团队分享,
一是赶上了这个大好时代,二是贵人相助,三是团队的勤奋和努力,再加上我们持续不断的学习。要说有什么力量支撑我们走到今天,其实可以总结这几个词:
感恩、责任和团队,以及拼搏进取。
他说:我们的创业生涯经历了从丙方到乙方,再从乙方到甲方并最终实现甲、乙、丙三方联动管理的发展历程。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专注于建筑这个产业,原来业务相对单一,现在是协同发展。创业的过程中从带领员工做管理到自己独立承包,从单一的劳务到总承包,从总承包到地产开发,再到多元化经营,每一个转型的过程都是属于里程碑式的发展,尤其在贵州后发赶超阶段,我们在遵义加大了投资力度,包括当时遵义市委市政府要求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条美食街,我们不辱使命,按期完成,为我们在贵州开发以美食街为主题的地产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每一步成功转型,都源于充足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在扩张或跨越之前需要的是专注于把当下的工作做好,无论是资源储备还是企业管控,都需要提前有符合下一步发展的方案,这个方案还需要适应时代,符合趋势。同时企业的成功更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每走一步都要提前有清晰的目标和任务。
林达集团主要从事开发建设、酒店物业、投资物流、生态农业四大板块的业务。公司先后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知名地产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分别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并涉及海外市场。
林达秉承“投资一片热土、带动一串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缔造一个品牌”的投资理念,并于2008年反哺故土,在贵州相继投资打造以美食街为主题的地产项目,年建设面积达200多万平米。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有差异化。比如:
我们林达的建筑劳务,他不一定是全中国最大的,但他是最有特色的,在建筑行业我们拥有自己的直属员工,在员工管理方面我们建立了青年突击队、维权代表大会、师徒代表大会、员工资助基金、技能培训中心、青年后备干部这六大基层组织。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员工排忧,为企业解愁。这有效解决了管理上万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员工成长、员工利益等问题,这在同行业是少有的并且具有相当的优势,这就是差异化。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差异化,还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别人认为干不了的,你能干,并且你能把它干好,干成功。
杨武林先后荣获遵义市人民政府授予“遵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授予“春晖行动贡献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被北京市企业家协会授予“北京市优秀创业企业家”荣誉称号。
被贵商总会推荐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青年新锐,未来之星”风云人物榜等奖项。
荣誉对每一个人来说是鞭策,它相当于跟自己在某一领域定了一个标准,你得去遵循它,坚守它,甚至努力超越它。
但对团队来说更多的是坚定信心,鼓舞士气,所有的荣誉是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对团队的肯定与褒奖。
杨武林说:我最欣赏的企业家是马云。但我欣赏他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财富,而是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他创造的成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方便了大家的生活,这是事实。同时马云无论在经营企业还是自我管理方面,都给我们创业者提出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东西,尤其是马云经典语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他的很多话比较有哲理。比如他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是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
我也谈不上成功,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
但成功的关键还是要踏实苦干,勤奋努力,专注专一,懂得取舍,明辨是非、人格魅力等等。
我创业之初的想法就是帮助更多一线工作的员工,因为他们没有背景,有可能没有机会快速改变命运,我们就需要缔造一个平台,让更多平凡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有效发挥自己的价值,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并且能在行业中创新一种模式。
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的属性,每个企业都有它的属性,企业文化也很重要,当公司的问题用制度和流程都解决不了的时候,它就需要文化来驱动。打造企业文化就是把一个好的行为或习惯,不断重复去践行、去实施。比如我们的早训和晨读,工作的汇报制度等。
我闲暇之余喜欢写作,有空也可以与朋友一起打打球。
写作的过程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人需要不断的总结自己,审视自己。当工作之余,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写在笔记本里,或者把管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的方案后,才会更有成就感,其实这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立功、立德、立言”是我人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球场上打球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无论每一杆打得好与不好,主要取决于自己,在球场上短短的几个小时,放大了,就是人生的一段经历。对队友是否友好,球场的环境,个人的情绪等等,都在打球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对我来说,到了球场,更多的是感受的一个过程,对每一杆,每一洞都认真的对待,这也是我对待人生的态度。所以打球既放松身心,又总能找到一些灵感…
作为从穷苦家乡走出来的创业者,对回馈社会有天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是吃了家乡的饭,喝了家乡的水长大的,党和政府对我们如此关心,没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贵州。
我们理应力所能及地助力家乡的发展,尤其是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方面我们更不能缺席。为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助力贵州,放大了说也是我们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但我常说,尽社会责任的前提就是先把自己的企业搞好,先解决好内部上万人就业,让大家有所成长,有更大收获的同时,我们再力所能及地从别的途径回馈社会,比如资助教育,参与脱贫攻坚等。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种态度。是企业家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社会的态度,对待自己人格的态度,是一个企业家屹立于市场之中的灵魂,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企业家精神是要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自己负责,能传递正能量,奉献自己,心系他人。
作为企业家首先担心的还是自己的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能否在自己退休那天实现自己创业的初心。但中国战略咨询策划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先生的几句话还是很值得我们警醒和期待:“只要我们尊重人性,尊重常识,顺应规律,实事求是,不犯颠覆式错误,中国的国运挡都挡不住”。
杨武林说:我是1993年离开贵州的。想当年,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贵州的最北部-道真县三桥镇,直到8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我都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生活、读书。80年代末道真县农村老家都还很穷,父老乡亲们开荒种地,每天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朝天,即便全力以赴,最后连饭都吃不饱,衣服上缀满补丁。
人们有的住的是茅草房,人畜同住的都有。由于交通欠发达,信息闭塞,大山里的农民根本不知道在贫穷家乡之外世界是什么样子;9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完全开放时期,对外界打开了门户,珠三角广设工厂,各大城市加快城镇化建设,各地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终于给大山里的农民带来了一个改变命运的选择,让大山里的农民有机会走出去追求能吃饱穿暖的初梦。
乡愁是一种思念,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种经历。正因为当初我们经历了在贵州生活的这段艰苦历程,这段经历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磨练了我们的毅力,才让我们在创业的路上遇到困难不怕,遇到坎坷不逃,更让我们明白了穷则思变的深刻道理。
在创业过程中通过不断努力学技术,学管理,用血汗去打拼,接受市场的检验,大浪淘沙,在行业中得以立足。我认为正是贵州这种环境锻炼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贵州人精神。
出生于道真、打拼中国北京、成功不忘家乡、做事不违做人的杨武林,是贵州民族品格的优秀代表、为人处世的典范。你其真诚、务实、坚韧、智慧、低调、平和、沿善的人格品质,给认识他的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入灵魂的印象。
杨武林是我们黔籍博士建设在家乡的重要平台-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的恩人级的朋友,在俱乐部建设最关键的时刻,给予了我们雪中送炭的支持。
杨武林对家乡的爱,与对父母的爱一样真诚;
对贵州发展的关切,像对自己的命运一样上心。
在杨武林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道人性的光芒、黔人的本性、贵州文化的纯朴、坚韧与智慧。这是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创会主席李从国对他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