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中国第一位女校长-李蕙仙

中国近代历史上,如果要找一个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文学、史学、哲学等诸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和重要影响的人物,那就是梁启超。梁启超是一个具有全面才能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应当被历史铭记。

说起梁启超,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第一任夫人:李蕙仙。都说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李蕙仙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人。

1869年,李蕙仙出生在北京南边的固安县。她家是名门,正宗官二代,幼承庭训家学,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且擅长琴棋书画,有才女美誉。她慧眼识英才,不爱金钱爱文章。

1889年时任朝廷维新派大臣李端棻(贵阳人)以大学士身份典试广东时,他非常重视具有维新思想的人才,所以特别赏识梁启超,想将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

当时李蕙仙已经不小了,放在现在也算是大龄剩女了,她比梁启超大4岁,自己也相中了梁启超,1891年,23岁时与19岁的梁启超结婚。当时梁什么都没有,李蕙仙倒也没有嫌弃,对于这样一个大家闺秀来说实属难得。

结婚后住在梁启超家的房间还是梁的父亲将书房改成的房间,面对只比自己大两岁的婆婆,迎难而上,以柔克刚,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开始操持一切的家务,忙前忙后,一切都料理的很好。

1894年梁启超到了北京,开始了公车上书、办报组党、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等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大事情,1896年李蕙仙又随梁启超到上海创办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并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她担任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当时梁启超只身亡命日本,李蕙仙带着女儿思顺避难澳门,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莲涧)也带着其他家属一起避居澳门。当时李蕙仙在极艰险困难的情况下,代替梁启超服侍老人,抚养幼女……

李蕙仙(1869—1924年)藉贯贵阳,生于北京南边的固安县。

她是贵阳人李端棻的亲堂妹。

是梁启超的第一任夫人。

1889年,时任朝廷维新派大臣李端棻以大学士身份典试广东时,他非常重视具有维新思想的人才,所以特别赏识梁启超,还亲自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启超。

1891年,她23岁时与19岁的梁启超结婚。之后,在梁的影响下,努力学习新学,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全力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和保国会。

1896年,又随梁启超到上海创办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并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她但任提调(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出逃日本,堂哥李端棻(贵阳人)被革职充军新疆,她回到梁的故乡广东新会,不久避居澳门。

1902年,东渡日本与梁团聚。1912年,梁启超回北京任袁世凯的司法总长,李蕙仙同往。

不久,袁世凯暴露称帝野心,梁启超护国讨袁,只身南下,李蕙仙避往天津租界。

李蕙仙与丈夫梁启超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她总是给梁启超以安慰和鼓励,与梁启超相依为命,助梁启超施展才华,替梁启超抄录文章,做梁启超文的第一位读者。

梁启超的九百余万言著作,自有李蕙仙的心血和功劳。

1869年,李蕙仙出生在北京南边的固安县。她幼承庭训家学,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且擅长琴棋书画,有才女美誉。

她慧眼识英才,不爱金钱爱文章。

1889年,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衔典试广东,当时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畅达,受到李端棻的赏识而中举,李端棻当即看上了这位才貌双全的小伙子,做主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婚礼在北京李家举行,由李端棻亲手操办。

梁启超兴高采烈地由广东赴北京成婚时,其师康有为特意赋诗一首为其送行:

“道入天人际,江门风月存。

小心结豪俊,内热救黎元。

忧国吾其已,乘云世易尊。

贾生正年少,诀荡上天门。”

他们完婚后始终恩爱如初,

在学术界传为佳话。

李蕙仙虽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家庭生活也较优裕,父亲很宠爱她,但她这宦门闺秀与寒素之家的梁启超结婚后,第二年,1892年随丈夫一起回到老家广东新会县茶坑村,这也是她堂兄李端棻对她的要求,觉得她应当回去拜见翁姑,去尽晚辈的礼仪。

梁家是个贫苦家庭,祖父、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只有几间房屋。

尽管清贫,但梁启超的父亲还是把一间古书室布置成新房,让新婚夫妇暂住在这里。

这间书屋起名“怡堂书室”,是梁启超的曾祖父建的,这种环境对自小在北方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姑娘来说的确十分艰苦,南方炎热潮湿的天气,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及语言不通,生活上有很大的困难,但李蕙仙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悦。她努力适应南方的生活环境,尽力操持家务。

李蕙仙在 1892年夏,随丈夫南归,在新会县茶坑村住了一年多。梁启超的老家,经济并不很富裕,世代既读且耕,几亩薄田,全家耕耘,赖以维持生活。

李氏虽是贵州贵阳人,但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官宦之家,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千金小姐。

由于她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诗善文,能吃苦耐劳,为人善良,而且性情侠义豪放,富有同情心,以助人为乐,遇事果断。

李氏来到南方的农村以后,虽然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但却亲自挑水、舂米、煮饭,并从未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当她来到茶坑村的时候,梁启超的亲生母亲已去世六年,主持家政的是梁的继母。继母只年长蕙仙二岁,而蕙仙总是很尊敬她,和颜悦色地对待继母,从而取得继母的欢喜,把蕙仙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

李蕙仙是大家闺秀,也是梁启超的闺中良友。她意志坚强,遇事果断,虽然她在澳门时日子过得很孤寂,并在给丈夫的信中透露了自己在家中愁闷,但当她知道梁启超要游历美洲,决定暂缓接眷属去日本时,她能顾全大局。梁启超在《壮别》诗中写道:

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

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这种气概和心情的背后包含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当时梁启超只身亡命日本,李蕙仙带着女儿思顺避难澳门,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莲涧)也带着其他家属一起避居澳门,当时境遇艰险,新会原籍虽然有查搜,但没有酿成大祸。

梁启超惦念着家眷的安危,给李蕙仙写了很多信,1898年9月15日的家信中,梁启超说:

“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状,并闻卿慷慨从容,辞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

当时李蕙仙在极艰险困难的情况下,代替梁启超服侍老人,抚养幼女,使梁启超很感动,信中不断地表露了感激之情和敬佩之心。梁启超最挂念父亲,信中写道:“大人遭此变惊,必增抑郁,惟赖卿善为慰解,代我曲尽子职而已,卿素知大义,此无待余之言,惟望南天叩托而已。”

同年10月6日又有一信中写道:“大人当此失意之时,烦恼定不知几多,近日何如?不至生病乎?吾今远在国外,侍奉之事,全托之于卿矣。卿明大义,必能设法慰解,以赎吾不孝之罪,吾惟有拜谢而已。卿我之患难交,非犹寻常眷属而已。”

从这些信中可见梁启超对父母的孝心和他们这对患难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相信任的不寻常的感情。

1899年,梁启超接她们母女去日本时,李蕙仙还带去娘家的亲戚和小孩,并一直扶养接济他们。

从日本回国后,住在天津时,也抚养了很多梁家和李家亲戚的孩子,如七公梁启雄(梁启超的小弟弟)和三姑婆(梁启超的妹妹)都是由李蕙仙接济上学,并长年住在梁启超家。

后来,七公梁启雄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对荀子有较深的研究。

李蕙仙的侄女李福曼是十四舅外公的女儿,11岁时就到梁启超家,读天津中西女中8年,又读燕京大学4年全部都由梁启超、李蕙仙资助,后来她嫁给梁思永。

李蕙仙的这种既贤且能,使梁启超无后顾之忧,从没有为家事而分心。梁启超自己曾经说过:

结婚以后,常受夫人之策励和帮助。年青时无钱买书,夫人便将陪嫁时的首饰变卖给了丈夫。

中年时,屡遇艰险,夫人以大义鼓励他的勇气。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梁启超要秘密去西南,与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袁,深夜诀别时,李夫人不仅没有拉他的后腿,还慷慨地对丈夫说:

“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无反顾也。”

梁氏听了夫人的这些话,神志为之一振,决心也就更加大了。

对着如此贤能、如此深明大义的夫人,梁启超认为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 “闺中良友”,从而打心底里深切地热爱她。 对于李蕙仙,梁启超信任、体贴、关怀。

他在给李蕙仙的信中曾得意地说:他们的结合是“美满姻缘,百年恩爱”。

梁启超初上北京时,满口广东新会话,别人听不懂,结婚后在李夫人的帮助下,学会了国语 (普通话),去掉了他走南闯北、到处讲演、到处授课的语言障碍,受益不浅。梁启超一生在政治上,尤其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和这位贤能的李夫人是分不开的。

李蕙仙对梁启超的帮助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务上给他解除后顾之忧,还与他一起办报,写文章,在时务报与中外纪闻的许多版面上,也有李的大论;梁原来根本不会说普通话,一口的广东新会土语,让北方人听不懂,光绪皇帝就因为听不明白梁的广东话才只给了他一个六品小官。

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能让丈夫在公开场合的演讲更有影响力,李蕙仙就担起了他的家庭老师角色。

李蕙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1903年成为梁启超的侧室。梁启超的儿女们称呼她为“娘”,她对待李蕙仙的子女视同己出,感情如同亲生。

王桂荃为梁启超生育6个孩子,分别是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

1924年春,李蕙仙的乳腺癌复发,这次癌细胞扩散后和血管相连无法再动手术了。

李蕙仙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于1924年9月13日病逝。李蕙仙和梁启超共同生活了33年,终年55岁。梁启超在当年《晨报》纪念增刊所写《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里,自述了他这年的苦痛情形:

“我今年受环境的酷待,情绪十分无力,我的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活泼兴会淋漓的我,这回也嗒然气尽了。”

李蕙仙逝世周忌的后一天,全家把她的灵柩安葬于北京香山卧佛寺的东面风景秀丽的小山上。

李蕙仙同梁启超共育有3个孩子,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长女: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中教她读书,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抗日战争前和1949年后多次再版,颇受读者欢迎。此书也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长子:梁思成(1901年-1972年),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妻为林徽因。梁思成生于日本。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开拓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1937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树起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次女:梁思庄(1908年-1986年),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梁思庄生于日本,1926至1930年间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0—1931年就读于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图书馆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逝世。

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

我生多难,君扶将之;

我有疑事,君榷君商;

我有赏心,君写君藏;

我有幽忧,君噢使康;

我劳于外,君煦使忘;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

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从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他们这对患难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相信任的不寻常的感情。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秦仁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9-05-07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