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0年贵州省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由搬迁安置向后续扶持转移,由完成目标任务向聚力提质增效转移,搬迁脱贫质量和成效不断巩固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据介绍,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和“头号工程”统筹推进,作为改变贵州城乡格局、城镇格局和产业格局的重大机遇,作为改变山区贫困群众及其子孙后代命运的重要举措,举全省之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贵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决策部署,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结合省情实际探索总结出“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以抓具体、抓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全面收官和后续扶持全面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含恒大集团援建毕节新增搬迁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8万人,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46.5万套。一是实施挂牌督战,聚焦重点环节提质增效。围绕省委、省政府“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决策部署,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挂牌督战工作方案,省生态移民局抽调18名干部,组建由局领导分片联系的3个片区督战工作队,巡回驻扎县(区)开展督战工作,抽调10名干部专门负责“9+3”重点县挂牌督战。形成“划片督导、分区作战、专人包保”的督战模式和上下贯通、指挥灵活、工作高效的督战组织体系。抓好重点督战,聚焦教育医疗、稳定就业、拆旧复垦等,组织力量深入一线进行督战,至6月底纳入全省挂牌督战的96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项目和7个配套医疗项目如期建成,按时于9月底投入使用。拆旧复垦任务全面完成并验收,实现“应拆尽拆、应垦尽垦”,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抓好全面“回头看”,各地围绕工程建设、真搬实住、拆旧复垦、资金使用、后续扶持、问题整改及档案资料管理等7个方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回头看”,省直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专项督导。通过“回头看”,全面排查存在问题和风险隐患,查漏补缺、整改落实,确保问题动态清零,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二是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多举措确保搬迁劳动力稳就业。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难,滞留当地劳动力多。加之县内就业承载不足,搬迁劳动力就业落实率由2019年底的87.3%下降到2020年3月的78%。为了克服疫情影响,统筹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全省上下坚持就业优先,多种举措稳定搬迁劳动力就业。完善政策支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20〕11号),明确培训、就业、金融、税收、财政、创业、县级自主、水电、场地租赁、疫情期间外出务工、权益保障等17条“硬核”措施促进就业。保障资金支持,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国开行贵州省分行等提供金融政策支持。会同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签订协议,力争5年内累计投入信贷资金高于200亿元,其中配套产业投入高于160亿元,全力支持安置区发展配套产业。去年12月21日,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移民局与农发行贵州分行共同签署了《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合作协议》。发展扶贫车间支持就近就业,创办扶贫车间935个、开发扶贫基地212个,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岗位6891个,有效解决疫情期间部分搬迁群众无法外出务工问题。加强跟踪问效,成立全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务就业工作专班,通过每周调度、挂牌督办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组织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现场推进会等方式,重点对各安置区扶贫车间、产业项目、就业推进等进行调度和监测,持续跟踪问效、加大力度、压实责任、多措并举,彻底扭转了搬迁群众就业下滑局势。至去年11月底全省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88.64万人,综合就业率91.92%,较疫情期间上升13个百分点;三是纵深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全面巩固搬迁脱贫成效。后续扶持工作机制有序运转,各安置点累计新(改、扩)建669所配套教育项目、440个医疗配套项目,解决38.17万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满足搬迁群众基本就学、就医需求。搬迁群众社会保障有序衔接,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全部缴纳医疗保险,97.64%的适龄搬迁群众已缴纳养老保险,99.99%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已按程序完成安置地城市低保转接手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综合服务全覆盖。就业扶持体系多样化,利用对口帮扶资源,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巩固外出务工就业。支持安置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进扶贫车间、组建建筑施工队、家政服务、保洁公司、物管公司等,开发就业岗位,促进留守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在安置点周边或易地发展配套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稳就业。新增或调剂保洁保绿、治安协管、护河护路等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群体托底就业。多元文化服务激发内生动力,宣传、文化等部门统筹联动,在安置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质,改变传统陋习。工、青、妇组织创建“新市民·追梦桥”品牌,搭起一座党心连接民心、农民变成市民、贫穷走向富裕的追梦筑梦桥梁。地方政府指导帮助各安置点组建群众演出团队、健身团队、电影放映队等文化志愿队伍,增强社区互动和交流,搬迁群众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明显提升。至去年11月底,各地已组织开展感恩教育12361场次、普法教育9280场次、市民意识教育10454场次,搬迁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社区治理实现良性互动,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新批复设置街道办事处59个,选举成立居委会441个,自治工作有序开展。工、青、妇基层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安置区成立基层工会组织821个、妇联组织820个、共青团组织728个、少工委91个,新登记或备案社区社会组织327个,实现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帮扶全覆盖。建立社区警务室367个,其余利用周边原有警务设施覆盖,配备警务人员1194人,实现安置区警务力量全覆盖,治保组织、义务巡逻队、综治中心、调解组织相继建立,全面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加强,成立安置区街道党(工)委92个、党总支83个、党支部848个、党小组848个,实现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确保安置点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四是全面启动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让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省直有关部门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在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移民局、省税务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十三五”时期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的意见》,全面启动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房屋面积测绘、免税证明开具及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稳步推进;五是扎实做好全面评估核查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去年6月至9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评估核查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8月30日至9月6日,国家发改委核查组赴榕江、三都、关岭、习水4个县开展抽查核查,对易地扶贫搬迁组织保障、政策设计、工程实施、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均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贵州评估核查指标数据准确,印证资料和档案资料齐备,工程实施情况和脱贫效果评价客观,能够真实反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评价贵州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执行国家政策到位、工程建设管理规范、脱贫发展成效明显、搬迁群众满意度高,达到搬迁脱贫预期目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十三五”时期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鲜活的现实明证,是脱贫攻坚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生动写照。近200万人大搬迁,全省三分之一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实现脱贫,从源头上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脱贫难题。带动全省城镇化率增长5个百分点,从要素上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搬迁群众提前享受到城镇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实施拆旧复垦复绿促进迁出地生态修复,从根源上筑牢生态底线。党的十九大成就展《砥砺奋进的五年》,以贵州为样板展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先后2次在贵州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贵州3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表扬,多次在国家层面推广贵州经验。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2020年扶贫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推介一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其中贵州有10个成效明显县、20个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22个美丽搬迁安置区、30名奋进易地扶贫搬迁干部、40名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分别上榜,各类均占推介数10%以上。
下一步贵州将立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衔接,抓好集中安置区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社区治理,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进一步巩固搬迁脱贫成效,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