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的印江自治县新寨乡绿茶产业带,公路左侧是数百名茶农在山上忙着采茶青,右侧是几十位茶农在茶园除草施肥,进行春季管护。如今的梵净山绿茶,正成为印江农民的“摇钱树”。
经济效益初显
印江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土壤、气候和无污染的环境,都宜于种植绿茶。当地村民们谈及绿茶,心中有一本效益账:种茶的土地往往是劣质地,往年用来种其他经济作物,收成很差,每亩收入不过1000来元,而改种茶叶以后,亩收入达4000多元,效益是其他经济作物的4倍以上。
1996年,新寨乡后坝村民黄文海把自家的10亩坡地,全部种上茶树,茶园进入盛产期后,他又用稻田换了其他农户的低产土,把茶园扩大到25亩,建起了茶叶加工厂。黄文海说:我最初开始种的10亩茶现在进入盛产期,每亩茶青可加工极品“翠峰”绿茶5公斤,亩产值4500元以上,10亩就是4.5万元;15亩幼年茶园亩产值也在1500元以上。如果种其他农作物,每亩产值才600元到900元左右。
在黄文海带动下,后坝村现有120多户种茶500多亩,投产茶园达200多亩。因为村里就有茶叶加工厂,种茶户采了茶青就地出售,实现了就地就业增收。未种茶的农户,可为附近的茶场搞管护和采茶青,据了解,1名劳动力年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除此之外,还可抽空种好自己的庄稼。
力推品牌系列
经过多年实践,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最适宜梵净山区域种植,具有持嫩性强、育芽力强、萌发早、采摘期长等优点,是印江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近3年来,全县新种的绿茶,96%均是无性系福鼎大白茶。
印江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梵净山绿茶作为“建设生态印江”的支柱产业,出台了规划方案和优惠政策,形成规模化经营,采取“公司+农户”、大户承包、农户联户等模式,在17个乡镇新建20万亩绿茶基地。政府给予茶苗、肥料、垦地补贴,每亩茶园共达837元。全县的生态茶叶带,都推行“畜—沼—茶”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生态茶种在哪里,生态畜牧业就发展在哪里,沼气池就建在哪里。
茶农们按照县乡技术人员指导,实行统一种茶区域,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施用牛粪和沼液,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品牌和包装,由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等,确保了梵净山绿茶的生态特质。茶农毛万型说:“要出好茶必须施足农家肥,我20多亩茶园每年要用3万公斤牛粪、1500公斤菜油枯,平时还搞好生态型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印江在茶叶市场拓展中,始终注重品牌统一和质量统一,着力开发“梵净翠峰”、“梵净绿茶”、“梵净佛光”3个品牌绿茶,突出“梵净山”品牌的宣传推介,促进产品流通、转化、增值,推动绿茶产业向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迈进。目前,印江“翠峰”绿茶已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地方标准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品,“翠峰”、梵净绿茶、佛光绿茶等梵净山绿茶系列产品,已注册商标并获得qs认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扩大种植规模
5年前贫困程度较深的洋溪镇桅杆村,现已种绿茶2100亩,投产800多亩,实现人均2亩茶,2008年人均增收3000元。五口之家的周维礼,种绿茶8亩,去年收入4万多元,他兴奋地说:“你看,我种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芽多粗壮、多嫩啊,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目前,发展绿茶产业已成为印江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特别是去冬今春,许多茶区出现了农民“抢”茶苗的可喜现象。没有规划成茶区的地方,也有农民三五成群地找乡里、县里要求种绿茶。县财政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500万元作为茶叶发展基金,于去冬今春扶持了1万户新茶农,种植良种绿茶3.5万亩。
据悉,到今年3月底,印江已建成绿茶基地1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