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词:无缝服务
农特产品基地丰富重庆餐桌
围绕“武陵山区农特产品基地县”目标,按照“三线四园”谋划产业布局,全力为重庆提供肉食、蔬菜和水产品,实现区域经济精细化分工和稳定依存。
12月24日,沿河迎来了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洪渡镇的田茂文正在和手下的工人一起从乌江里捞起网箱,被鱼儿蹦跶得满脸是水的他笑容灿烂。
“马上就元旦了,重庆那边市场好着呢。”田茂文喜滋滋的。他从2008年开始尝试在乌江适当区域养鱼,至今已经扩展到10000平方米,共有500口网箱。说到收入,田茂文只说目前市场上的鱼批发大致在每公斤13元,一只网箱年产鱼2.5万公斤,毛收入大致在30万元左右。
一个水产养殖点年毛收入就高达1.5亿元,让记者着实吃了一惊。
乌江在沿河境内130余公里,重庆彭水电站和沙沱电站的库区将这个河段变成了平湖。县农牧科技局开始尝试用这个派生出来的资源打起了水产养殖的主意,现在仅网箱养鱼一项,就扩展至了50000平方米。80%以上的水产品都卖往了重庆等周边市场。
与重庆的深度链接,让刚刚获得“武陵山区农特产品基地县”称号的沿河一下子找到了主攻目标和市场方向:按照“三线四园”谋划产业布局,全力为重庆提供肉食、蔬菜和水产品。
果蔬产业是沿河的传统优势,冷凉蔬菜品质上乘,而沿河空心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就在几年前,这样的优势却处于产业散乱状态,根子就是市场不稳。
2010年,沿河上万亩空心李挂果丰盈,却大量用来喂猪。2011年,1.6万亩空心李却被抢购一空,原因正是重庆市场的巨大吐纳。今年,沿河空心李产业规模一举扩大到了6万亩,数以万计的农民找到了稳定增收的基点。
和空心李一样,拥有了巨大市场需求的蔬菜产业也迎来了发展良机。到目前为止,沿河通过政府引导,采用土地银行方式集中流转农户手中的耕地,再寻租给种植大户市场化经营,成功建起了24万亩的蔬菜基地,产量达到32万吨,成为重庆稳定的蔬菜来源。仅此一项,就为沿河群众带来了近4个亿的收入。
沿河县城乌江二桥下游不到1公里,一个占地50亩的肉联厂已经在今年投产。
这个投资4000万元的铜仁市规模最大的肉联厂,形成年屠宰加工生猪20万头、山羊50万头的生产能力,除了鲜肉供应外,干巴、火腿、熟食加工、罐头等深加工产品所占比例超过50%,年产值1亿元以上。
面对记者提问,总经理胡秋燕快人快语:销往重庆。肉联厂离乌江航道不足500米,一个产品北运重庆的自用码头也即将建成。
“今年,沿河白山羊养殖规模达到了45万只,首次超过了40万只大关。”陪同采访的沿河县委办主任李仕学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