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一年多,一直门可罗雀
遵义民俗博物馆被迫关门
我省首家民营博物馆——遵义民俗博物馆去年1月13日在遵义红军街建成投用,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激起不小波澜。但今年3月10日起,遵义民俗博物馆突然关门。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诞生不久的民营博物馆过早夭折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开业一年多,收入难以为继
记者昨日来到遵义民俗博物馆看到,除了留下保安和办公室极少数管理人员,其余员工均被解散。空旷的院落,冷寂的展览室,在初春乍暖还寒的冷风吹拂下,让人倍感凉意。
博物馆经理辛航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业一年多时间,博物馆生意一直冷清,到去年8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实行免票后,更是少有人花钱进博物馆参观了。截止关门时,博物馆共计接待游客不超过3万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外来游客。
辛经理说,博物馆经物价局核准票价40元/人,为了招揽游客,曾一度将价格大幅降至20元/人,但始终是游客寥寥。通过一年余时间的运行,门票收入不足20万元,难以为继,只好暂时关门。
曾经好评如潮,游客为何不“感冒”
当初遵义民俗博物馆开张时,曾一度风光无限好评如潮,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如此令人看好的民俗博物馆遭受冷遇呢?
在红军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进民俗博物馆参观过。一位本地市民说,感觉博物馆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里面的展品都是些“老古董”,如果不是特别爱好,感觉看与不看意义不大。
一位来自重庆的游客说,就他个人而言,到一个地方旅游观光,其实就是换个环境放松一下心情。至于到底去怎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特别在意。出门旅游,他想得更多的往往是买些什么样的特产带回去,“亲朋好友及同事可没有耐心听你讲这地方的风土人情”。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觉得进博物馆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况且,民俗博物馆并非遵义标志性的景观,因此被人忽略那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