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管理体制,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赤水就在过渡区的十丈洞、四洞沟、金沙沟、竹海森林公园尝试旅游开发,那时的旅游虽然只是接待型旅游,但经过几年的开发,已经基本具备了可供接待的旅游产品雏形。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赤水旅游业实现了向产业发展型的转变。2007年,在旅游业具备了一定产业规模以后,赤水市委、市政府及时确立了“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发展提升到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确立了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这一时期,赤水旅游业经过两次转型,产业规模逐渐壮大,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旅游饭店蓬勃兴起,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十余家,床位达到11000余张,旅游餐饮推出了“熊猫餐”、“河鲜宴”、“瀑布菜系”、“丹霞菜系”、“红军菜系”等五个独具特色的菜系;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已形成了以晒醋、虫茶、竹笋系列产品、竹工艺品加工等为主的几大系列上百个品种;市中南正街、兴园市场、尚家湾综合市场、各景区周边旅游商品市场等旅游购物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休闲、茶艺、ktv、文艺表演等40余家娱乐场所,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夜间娱乐生活。
申遗成功后,赤水市委、市政府领导层除了喜悦之外,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份来之不易的世界自然遗产,实现赤水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赤水市委、市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将分属4家企业的8个景区整合起来,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由政府控股,整合资源,对全市景区和遗产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使现有旅游企业从松散型、粗放型向集约化、规范化转型,提高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融资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对所有景区门票实行一票制,最终达到取消门票。其次是加快旅游产业由现在的产业发展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步伐,大力开发和发展古镇文化旅游、度假旅游、上午会议旅游、生态旅游娱乐休闲旅游等非观光旅游产品,逐步完善多元旅游场频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减少旅游产品对资源的依赖性,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大力培育旅游精品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挖掘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古代盐运文化、长征文化,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针对客源市场不同游客的不同消费档次和消费倾向,将地质地貌、动植物、水泉飞瀑、古镇名寨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开发出一批涵盖高消费阶层的高质量、精加工的高端旅游产品和大众消费需求的中低档旅游产品。三是加快城市文化建设进程,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分,加快“四渡赤水几年广场”的规划设计、“三心一馆一院”建设、河滨西路实力观光长廊、城区古城墙和古街巷修缮等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加城市旅游景点,进一步完善市区及周边公路沿线标示标牌系统,通过营造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四是实施品牌带动,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赤水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为契机,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宣传“中国丹霞 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升赤水丹霞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与仁怀、习水加强市场推介合作,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参与川、黔、渝区域旅游市场开发合作,打造“旅游金三角”品牌;整合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的优势资源,针对不同客源地、不同市场层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宣传和营销。五是以古镇开发和会议旅游、避暑旅游等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充分挖掘本地民营资本和境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全面开发赤水市休闲度假和特色旅游产品,按照旅游加地产、产权合作建设等开发模式,建设复兴长江旅游聚集区、大同庙沱休闲度假区、宝源方碑云海避暑山庄、宝源龙泉寺拓展训练营、葫市竹海避暑山庄、葫市二郎坝避暑山庄、长期月亮湖度假区、官渡长嵌沟度假区、元厚柏杨坪度假区、白鹤洲旅游休闲游乐区等10个旅游度假区。六是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大力培训和引进各类旅游人才。建立稳定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景区、酒店管理、旅行社购物等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营销能力,提高旅游管理部门人员的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市场开发、行业管理能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专业旅游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急需的旅游经营关铝高端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环境。
我们相信,不久得将来,在赤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赤水旅游业一定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世界自然遗产地这张亮丽名片一定会以她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