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竹子改变了赤水人的“生态”
走进赤水,只见溪河两岸是竹,山坡上是竹,农民的房前屋后也是竹……映入眼帘的全是竹。
“一棵竹子,不仅改变了我们赤水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赤水发展的方式,改变了赤水人生存的‘生态’。”赤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阳冰说,竹子已成为赤水人的“象征”。
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赤水市开始实行“山上栽竹,石上种药(赤水的特产金钗石斛),林下养殖(赤水特产乌骨鸡)”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到目前为止,已新种竹80余万亩,竹林面积达130多万亩,种植金钗石斛5万余亩,年出栏乌骨鸡500多万羽。
围绕种竹,赤水市延伸出二、三产业。首先是引进竹加工企业,建成了“竹循环产业、酿造、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加工”为主的生态循环工业体系,并通过不断拉长、延伸竹加工产业链,形成了“建材、造纸、竹集成材、竹地板、竹纤维、竹工艺品、竹笋生态食品”等10多个领域、共250多个品种的加工产品,使竹子的开发利用率达90%以上。以竹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已占赤水市工业总产值的78%。
围绕竹子发展旅游业,是赤水转变发展方式后发展起来的又一重要产业。据介绍,截至目前,赤水全市已建起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4A级景区4个,竹城、丹霞城、休闲旅游度假体验城等,7个生态湿地和12个高山旅游度假区,以及为旅游服务的4个五星级、12个四星级酒店、30家商务酒店和500家乡村客栈。全市旅游从业人员已达3万人以上。近年来,赤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
如今,赤水已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从2010年以来,赤水的GDP年均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3%。
一棵竹子,还把赤水的农民留在了土地上。李阳冰说,几年前,赤水有8万多农民在外打工,如今,这些在外打工的农民中,已有5万多人回到赤水,从事种竹及竹加工产业和旅游业。2014年,赤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贵州全省平均数高出2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的排名中,由以前的84位上升到第2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