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测量明代城墙
揭露出来的部分城墙顶部
5月11日,经过20多天的调查后,考古队员发现遵义市中心城区尚存超过5公里的老城墙。其最早修建于明代末期,在清代曾大规模扩城。
20多天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队员,开始找寻遵义老城墙。目的是查明城墙形成的时代和准确走向,以研究早期遵义城治状况。据地方史志记载,早期的遵义城城墙,以湘江河为界分为新、老城区,两城区之间在今新华桥处有一座桥相连。
考古队员在遵义城区的府后山、遵义纪念公园、新东门、桃源洞等处,找到了明显存在的古代城墙,还发现了10多道城门的所在位置。这些城墙的总长度,大约有5公里,残存的城墙、基础,多数彼此连接。
据介绍,从府后山延伸向湘江河边的城墙,残存宽度约40厘米,最大残高约3米。这部分城墙,长度有3000多米,现存约2000米,但多被植被或泥土覆盖,需解剖后才能看到。
根据该处出土的瓷片、铁器、铜器等推断,考古队员确认,这部分城墙修建于明代末期,也是遵义城区最早的城墙。
调查发现,在清代时,遵义城区的老城墙曾大规模整修、加固。在局部地段,明末修建的部分,在清代加固时被完全包裹在中间。
被称为“新城”的城墙,与老城隔一条湘江河,从红军山附近一直延伸到苟家井、湘山寺、桃源山、万里路一带,周长有2000多米。这道修建在清代咸丰年间的城墙材料为青石和砂岩,以石灰浆勾缝。
考古队员说,两道古城墙的“双联城”形式,反映了遵义城的发展状况——即在明代末期的平播战役后,到清代咸丰年间,250多年的时间里,遵义城的面积扩大了近一半。调查还发现,无论老城还是新城,当时的城墙,并未囊括遵义城所有人口和建筑。比如湘山寺,在修建新城墙时,其已存在且规模庞大,但未圈入城内。
据了解,这是针对遵义市老城墙的首次系统性调查。此前,当地多数人均不知遵义曾经有老城墙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