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门头杨氏民居前的古驿道。
岩门头杨秀彬老宅院坝中的石水缸。
就在这样一个毗邻凤冈城(古称龙泉)的山隅古寨,在清代末期,曾发生过长达十余年的惨烈战事。在这个动乱的逆境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子弟。据当地人介绍,杨氏族人定居于岩门头,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历程中,经历的最大动荡与变数是明朝初年的“追苗赶汉”与清朝咸、同年间的“号军大乱”。特别是“号军大乱”,使原本儒雅气派的“衙门”古寨,遭受了严重摧残,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村落人丁大量折损。如今,在岩门头看到的大量遗址遗物,只是在“咸同大乱”的战火中幸存下来的“石骸”类为多,原本木质结构的辉煌已基本不复存在了。
杨氏后人还介绍,即便是清末时期那么恶劣的世事环境中,历经沧桑的杨氏族人,也从未放弃过刻苦求学,读书中举的人生道路。他们追寻着文化兴族、书礼治家的儒家传统,考取功名是杨门后生的人生首要和志向。那一时期,杨氏族人中取得庠生、廪生资格与中举者至少有二、三十人之多,部分功成名之士还与周边的文化儒雅、州府县官交往甚频。
如今,只要走进岩门图杨家古寨内,还能看到民居堂屋香火上有“百代宗祊欣有托,千年诗礼愿无荒”的对联;在一块保存完好的清光绪年间扁额上,可看到“贵州全省提督学政钟题:‘庆衍孙枝’”的字样;在木耳厂和大坪的两座圣旨牌坊上,可看到“彤管遗辉”、“冰清玉洁”、“柏操松龄”等题字;还能看到署有“检选知县李祖舫顿首拜题”、“截取知县特授定潘州儒学正堂任顿首拜题”、“道光壬午科解元甲辰恩科大挑二等选授清平县儒学截取知县吴巨拜题”、“钦命贵州巡抚部院贺题”、“署龙泉县事玉屏县正堂陈世镳题赠”等等,从这些题字与落款就可看出,当时的杨氏族人依靠自身的文化及名望与毗邻达官显贵的交际非同一般。同时也佐证了,在清代岩门头的杨氏家族中,可谓人才辈出,名燥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