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后人在清理宗祠遗址上的记事碑。
杨氏后人讲述祖辈的故事。
还有,多处古老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石院坝、石阶沿、石龙门和幸存下来的老木房窗雕、杨氏宗祠的遗址、杨氏寨前的一对对桅庄,以及古井、古树等等,无不彰显出这里曾经的文华与雅气。特别是清咸同年间修造的杨秀彬宅院中的石水缸,那上面的“鹭鹭青莲”、“陈姑赶潘”等石雕图案,更是招示着这一族人的人格与情感准则。至今保存完好的那本《高营山军务粮册志》,是杨秀彬在战火纷飞的空隙中撰写而成,它蕴含着这里曾深藏于战火纷飞中的浓烈文化气息,同时也真实记载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地方民众的深重苦难。
清咸同“号军大乱”时期,岩门图的杨氏族人与赵家岩的赵氏族人倾力协作,组建民团,依托修筑在高营山上的坚固营盘,在十余年的残酷战乱中,上百次抵御了号军的进攻,成为龙泉县城东面的有效屏障。它与北面的玛瑙山、西面的将军山、南面的黄狼营等军事要塞,共同构筑成龙泉城的防御体系,使得龙泉城十余年独处孤城不破。杨、赵二族坚守的高营山营垒,则是号军从思南出巢进攻龙泉城近道上的阻碍,因之,遭受攻击的次数最多,强度最烈,死伤的人数亦众多。清“咸同大乱”龙泉得保,杨、赵二姓族人可谓战苦功高。
今天,走进岩门图杨家古寨,处处都还能看到留存着昔日辉煌的物件,从这些遗物、遗址中,隐约之中,感知到了这里曾经的硝烟战火与朗朗读书声。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这里一定会呈现昔日书香门弟、世外桃源式的文化古寨,一定会重启凤冈县城后花园的门锁,成为人们品读历史,陶冶情操的又一个文雅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