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献策传承发展
当天下午举行的阳戏保护传承发展研讨会,邀请省市专家及相关单位人员对如何做好阳戏发展传承工作进行研讨。
研讨会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文化之根,是人民的精神食粮。“阳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要深挖其文化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化。“阳戏”传承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政府财政支持保护传承经费和与公司联营市场运作的途径,增强阳戏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全域旅游的能力。首先加强对传承人的有效保护,而当前中观镇桂花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谋生,老年人留守家园务农带孙子,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要传承发展阳戏举步维艰。迫切需要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更需要管理机构专业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将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吸引年轻人在家乡以学阳戏、演阳戏、传承阳戏为业。同时组织传承人赴外地考察学习其它保护传承经验,取长补短、加快发展。要继续发扬这些优秀传统剧目,注入创新元素提升剧本质量。要进一步发掘抢救史料进行整理研究,以数字化手段对老艺人的技艺进行录音录像存档。希望能建立正安阳戏文化研究院,组织专家对剧本进行研讨提高质量,保持原生态古朴美感的发展方向,去粗取精创新剧目,在粗狂中做到精细化。其次是要尽快协调解决传承展示场地,筹建阳戏文化陈列馆,展示相关史料和重要文献,强化非遗内涵及文化价值,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多维交流,参加各种展演活动,举办相关理论研讨会提升其影响力。
研讨会强调,要发挥本土先贤尹珍名人文化优势,根植于当地本土文化,坚定乡村本土文化自信,全方位营造传承氛围,比如将桂花村打造为阳戏村,在入村口、农家院、农家乐、民宿客栈、文化长廊等,悬挂阳戏演出剧照、剧目片段、传承人介绍等,进村处处能看到阳戏宣传材料能听到哼唱阳戏。进一步建立阳戏传习基地或传习所,推进阳戏进校园工作,使青少年从小树立乡村本土化自信,自觉主动学阳戏、唱阳戏;加大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印制出售阳戏宣传品及书籍,制作销售阳戏面具工艺品,打造阳戏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实现阳戏文化旅游产业化。与邻近景区桃花源记景区联姻举办阳戏展演活动,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乡村旅游层次,丰富游客乡村旅游体验;保持传统的原生态展演形式,充分发挥传承人和村民自主参与性,坚持在“六月六”阳戏节、春节期间举办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邀请媒体记者进行实地考察采访报道,创建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视频、电视等新媒体加大宣传覆盖面。
记者认为,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阳戏”的保护、传承工作,为宣传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化作出贡献。“黎氏阳戏”传承人应考虑在保持品牌基础上扩大传承范围,吸纳黎姓以外人氏参加演出,并创新培养女性演员,吸引更多立志于阳戏的爱好者加入保护传承队伍,分享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戏的发展成果。特别建议正安县抢抓阳戏晋升国家级非遗的大好机遇,利用各种机会加大对“阳戏”的宣传,建议趁热打铁安排“黎氏阳戏”在8月召开的遵义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演出,开辟多方面支持渠道,促进“阳戏”更好保护传承。
【链接:阳戏是正安民间历代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戏剧。戏乃是古代先民面对生命,面对自然,相信上天神佑和家龛先祖保佑的祭祀性还愿活动行为,以巫觋方式在所谓人与神之间作歌起舞来传达旨意、达到意愿。戏从演出形式上分内坛和外坛,内坛在堂屋进行,以祭祀、酬神、驱邪、消灾为主,系阴戏;外坛在院坝搭戏台演出,主要是演戏,以娱人、娱神、纳吉为主。戏既将内坛和外坛进行了明显划分,又有机结合为一体进行系统性表现。戏在演绎过程中大量使用面具、道具或化装来展示人物特征、个性和戏的内涵,原始而古朴,极具形象性和可视性,并蕴含着古老祭祀的遗韵。
根据阳戏传唱的先师本纪与历代传承人生庚甲子推溯,戏产生于明洪武年间,清初在正安民间曾一度盛行,代代相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演出概貌和“科仪”程式,承载着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戏作为戏剧与地域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积淀了戏剧和地域性民族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是地域民族文化的载体,寓含着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阳戏表演直观可视,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亲民、喜民和乐民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积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