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菜除了沿用水烹技巧外,经过不同时期、不同加工方式,再加上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并使用了现代的油烹方法。传承下来的有“鸡辣子”、“油炸阴辣椒”“油炸时令鲜花”等。
民族菜的又一创举,则是腌菜。贵州侗族的腌鱼,苗族的腌肉,均是让人眼福大饱、食欲大开的鲜美佳肴。
民族菜中的佳肴美味数不胜数,且先来品尝苗家的“酸汤鱼”吧——
在“史无前例运动年代”的一个冬天,时逢年少又识到愁滋味的我,随送医送药到山乡的姐姐,来到了贵州黔东南偏远的苗族、侗族聚居的山区。自以为从此要和文学、丝竹绝缘,肯定是上顿包谷下顿南瓜;可谁知,那是一段何等快乐无忧的时光呀!苗族三天一小节,五天一大节的习俗,让我几乎每天都可饱赏歌曲舞蹈,饱尝美酒佳肴。偏远山区的民族同胞,自有他们识人待人的独到眼光见解和博爱包容之心。一家来客,全寨是主,天天都到不同的人家吃饭;饭倒是包谷饭多,间或也有白米饭、糯米饭。但是菜,那可是真正的绿色菜蔬、绝对的环保佳肴。
山民们每家的灶均是砌在堂屋的一角,柴火大灶烧水,铁锅木甑蒸饭;甑脚总有老南瓜或是牛皮菜什么的。一进门,主人即招呼客人坐入(跨进)堂屋中央的“向火”里取暖(“向火”是一个两米见方的有底有边的火箱,通体均是用杉木制作——四边是200公分边长、木制联体浅靠背条凳(椅),靠背高约60公分;条凳高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活脱脱一个打稻谷的“大斗”。)“向火”中央有一个100公分边长,20公分宽,25公分高的木架,烧着炭火的火盆架在上面;火盆上骑个铁三角,铁三角上架有一口大鼎,鼎里有半锅清水。主人(男或女)将半碗糟辣椒倒进鼎里,抓一把颗颗盐撒进鼎内;在一缸钵里捞起两条一尺来长的鲤鱼(用清水喂养了两天,吐尽了腹中泥沙的),用食指和拇指伸进鱼嘴里一抠,苦胆和腮就出来了。不刮鳞,不取内脏,也不清洗,两条还在动的鱼就放入翻滚着红汤的大鼎中(据说这样煮的鱼肉特别鲜嫩);一眨眼,鱼身就变成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