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美食 > 食文化 > 贵阳

民族菜  夜郎气韵的精灵 贵州气度的灵魂


  甑子里的饭熟了,甑脚里的菜也熟了。主人或熟络的客人用一个褐色的大土碗舀了一满碗牛皮菜放在火箱外一矮桌上,桌上还有一簸箕切成小方块的蕨粑(蕨菜根磨浆沉淀后蒸制成的糕——如今大家趋之若鹜的山珍);一大摞同色的二号碗,视屋内有多少人就舀满多少碗饭,递到各自的手上。主人在鼎的两只耳朵上挂了两个铁丝圈,把两个装有煳辣椒面和颗颗盐的碗堕在圆圈上,顺手舀了两瓢鱼汤倒进辣椒碗里:“快吃,快吃,把鱼吃完了好下蕨粑和牛皮菜”。我们呼哧呼哧地吃开了。
  男主人抱出一个装满米酒的大口罐,用碗直接从罐里舀酒,递给“向火”里的人。火是红的,汤是红的,鱼是红的,蘸水是红的;酒是醇香的,饭是甜香的,汤是酸香的,蘸水是辣香的;米酒是清黄色的,包谷饭是金黄色的,牛皮菜是土黄色的,蕨粑是褐黄色的……人们边喝酒边唱歌,咿咿呀呀的歌词听不懂,可高亢嘹亮的曲调让我直往嘴里灌酒,直往鼎里捞鱼。我每天吃着“转转席”,听着不同的酒歌,吃着不同人家、同样酸鲜的酸汤鱼……
  回到贵阳,妈妈说我的脸都吹弹得破了。我是如此地怀念“酸汤鱼”呀!这鬼灵精,让我着实相思了好久。这才明白什么叫苗家的“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孬窜”!
  同样是鱼,侗族的做法又别出心裁。
  苗侗两民族都杂居在相邻的山里,他们的饮食文化,农桑林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习俗都很接近。两民族自古就有利用稻田里的水养鱼,鱼粪肥稻子的习俗。这套科学的种养方法,至今一直沿用推广。
  早春稻田里的水冰冷刺骨,我跟着小伙伴们手拿撮箕、腰挎竹篓光脚下了田。收尽稻谷的稻桩中隐匿着无数小鱼。我们的脚丫子惊醒了一串串银白色的鱼群。“只准抓巴掌长的”!领头的伙伴一声“命令”,我亦跟着喏喏。从田头抓到田尾,从田东撮到田西,一脸泥浆、半身透湿的伙伴们满载而归,个个腰篓的缝隙处都有银光在跳动。我的撮箕里也有动静,不过只是几条泥牯潲带的小鱼和泥鳅在打滚。

作者:李祥霓 文章来源:食文化研究会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3-06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